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外来务工青年,好想丰富业余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09:06 解放日报

  一项有关进城务工青年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本市数百万外来务工青年中,约有54%的人想通过参加各种兴趣组织或团体来丰富业余生活,但如愿以偿的不到10%。

  缺乏经济实力、不被团体接纳和与上海人的隔阂,成为难以丰富业余生活的三大“瓶颈”。

  “兴趣”成本有点高

  【调查】据调查,本市外来务工青年多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收入500—1200元的占相当比例。其中54.4%的人“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但结余不多”,难以维持或根本无法维持的占8%。许多受调查者表示,参加兴趣组织的费用太高,自己根本无法承受。

  【现象】在一家服装公司当快递员的小刘酷爱运动。去年,他曾参加公司团支部组织的篮球队和桌球队,但仅参加了两次活动便默默退出。他告诉记者,团队大约每两周活动一次,每次场地费、活动费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平均15元,再加上同事们总会在运动后找家饭馆“搓一顿”,每次开销都在五六十元左右。

  小刘算了笔账:“每月1000元工资除日常开销外,能零用的不超过200元,参加了团队活动就无法存钱寄回老家。”眼下,他下班之余就窝在家里看电视,偶尔找朋友到家里打牌。

  【心声】小刘:希望企业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廉价的运动场地、棋牌室或其它娱乐项目,丰富我们的异乡生活。

  身在社区无缘活动

  【调查】记者走访一些社区发现,许多居委会都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团队,如舞蹈队、读书小组、摄影小组、编织小组等,但参加团队的居民中,很少看到外来务工青年的身影。一些社区干部坦言:“我们组织的社区活动主要面向常住居民,一般不会动员或通知在此租房的外来务工者参加,因为他们流动性很高,难以管理。另外我们也不了解,他们是否对我们的活动感兴趣。”

  【现象】家住长乐路的一对安徽姐妹告诉记者,有一回周末,她们所在的小区正举行社区运动会,居民们比赛踢毽子、丢沙包、滚铁环等,好不热闹,但她们只能在一旁当观众。两姐妹说:“我们人虽住在这里,可有意思的社区活动却与我们无缘,心理特别难受。”

  【心声】安徽姐妹:希望社区活动也能邀请居住在此的外来务工者参加,让我们更有家的感觉。

  相识容易相处难

  【调查】调查显示,在沪打工的外来务工青年普遍感到寂寞,缺少朋友。有52.3%的人觉得和上海人交往有困难,10.7%的人在上海几乎没有什么知心朋友。

  【现象】“我在上海只和2个老乡交往,没有一个新朋友,我有时候觉得很迷惘,不知该怎样融入社会。”23岁的广西姑娘小农说,她在一家美容院工作,前不久加入单位的合唱团参加比赛,排练时却被取消资格,原来同事嫌她唱歌时家乡口音太重,破坏了和谐。她报名参加义务献血宣传志愿团,在街头宣传时也被一些上海人称作“乡下人”、“巴子”。

  【心声】小农:我们和上海人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贡献,希望上海人不要另眼看待我们。

  本报记者 栾吟之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