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本报记者昨日参观大连自然博物馆 小小缝衣针“还原”古生物“面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00:39 大连晚报

  本报记者昨日参观大连自然博物馆,有幸看到了以大连和大连人命名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小小缝衣针“还原”古生物“面目”见习记者白宇首席记者 张晓帆

  本报讯昨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庆祝“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向市民开放一天。记者参观了曾获“全国十大陈列精品奖”的综合性自然博物馆,并有幸看到了以大连和大连人命名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

  在参观了一圈后,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副研究员、古生物研究专家高春玲给记者开了“小灶”,向记者展示了令世界瞩目的4件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分别是“孟氏大连蟾”、“郝氏中国鸟龙”、“孟氏丽昼蜓”和“蒋氏网形蛋”。记者看到,这些化石模式标本上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孟氏大连蟾”的皮肤印痕清晰可见。“这在所有已发现的蟾蜍类古生物化石标本中是非常少见的。”

  据介绍,大连自然博物馆收藏的这4件模式标本中,除了“蒋氏网形蛋”是在山东发现的以外,其余都是在辽宁发现的。大连自然博物馆自2000年收藏以来,科研人员发现,这4块化石中的生物,与以前发现的同类生物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研究人员联合了中科院、吉林大学等国内及世界顶级古生物研究专家,经过4年的共同研究和认证,最终确定这是新的物种,并得到了世界生物进化科学界的公认。

  按照新物种以人名、地名、形态特征等三种形式命名的规则,科学家把新物种“蟾”和“昼蜓”的种名赠予大连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同时,新物种“蟾”的属名还赠予了它的研究发现地——大连。这些模式标本使大连和大连人的姓氏第一次享受到了新物种命名的殊荣。

  高春玲告诉记者,很多游客都曾表示对他们的工作很羡慕,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修复考证工作中的艰辛。记者在高春玲的工作间里看到了她用来复原化石的工具,竟然是牙科医疗中使用的镊子。面对记者惊奇的目光,高春玲笑着表示,他们复原化石的工具其实很简单,普通缝衣针就是他们剃除化石骨骼中的多余物质的工具。

  高春玲告诉记者,自然博物馆的研究员就是用这些缝衣针,一点一点将藏在石头中的化石挑出来的。高春玲告诉记者,“孟氏大连蟾”的一只小小爪子,就让她在显微镜下花费了5天时间。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