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香港义工和13个藏族孤儿的都市人生(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04:0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贫寒生活使他从小养成吃苦耐劳性格 1965年5月,庞志成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父亲是计程车司机,母亲则在家中抚育5个儿女。那时候,母亲每天除了照看孩子外,还要帮人洗衣服、捡废品,挣钱来维持生计。庞志成五六岁时便开始跟着妈妈捡废品,从小养成了独立和不怕吃苦的性格。 1984年,19岁的庞志成考入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由于父亲已在他上中学时去世,母亲也体弱多病,根本没有能力供他上大学。庞志成便白天上课,晚上打工,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大学学业。 1988年,庞志成大学毕业,正式进入一家慈善机构工作。 募集善款在藏族孤儿家乡建孤儿院 2000年,庞志成定下了每年写一本书的计划,他把第一本书的选题定为“中国西部儿童的生活”。这年10月,庞志成来到云南丽江地区采风。他听说在丽江有一所民族孤儿学校,在那里生活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孤儿…… 几天后,在朋友的陪伴下,庞志成第一次走进了丽江民族孤儿学校。丽江民族孤儿学校有100多个学生,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13个藏族孤儿引起了庞志成的注意,这13个藏族孤儿最大17岁,最小14岁,他们的家乡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 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只设有小学部,3年后这13个藏族孤儿就要回到家乡去,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继续上中学。 2001年1月,庞志成离开丽江,来到13个藏族学生的家乡———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石渠县不大,但很贫穷。“如果在这里建一所孤儿院,等孩子们上完小学,把他们接回来上中学,让他们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要过早流落社会……”可要创办一所孤儿院,至少需要20万元资金投入,这笔钱从何而来呢? 回到香港,庞志成将在丽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情牵孩子》出版。作为社会工作者,庞志成的朋友遍及各个阶层,有成功的商人、企业家,也有普通市民。当他们听说庞志成准备办一所孤儿院,很多人都表示愿意捐款。经过几个月工作,庞志成筹集到20多万港元。 2001年9月,庞志成筹资创办的孤儿院在石渠县破土动工。 2002年12月,庞志成又一次从香港来到云南,他打算留在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做义工,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学校领导被这位香港同胞对藏族孤儿的一片深情所感动,同意了庞志成的要求。 “香港爸爸”是老师是保姆更是朋友 尽管第一次来到这所孤儿学校,庞志成就和生活在这里的13名藏族孤儿相识,然而当庞志成真正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时,他发现由于从小失去父母和家庭,这些孩子心中都深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和脆弱。 孩子们白天上课,庞志成就为他们做饭和洗衣服。到了晚上,当孩子们写完作业,庞志成便开始教他们学习英语、音乐和绘画,但更多时候是和他们聊天,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2003年暑假,庞志成提出要带13个藏族孩子回他们的家乡,孩子们全都很兴奋,一连几个晚上都彻夜难眠。坐了3天3夜的汽车到达石渠县,庞志成指着刚刚落成的孤儿院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他们将来的新家。13个藏族孩子的眼睛全都瞪大了,不敢相信这座全县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他们的家。 为了没有血缘的孩子他至今单身一人 2004年6月,扎巴、才让达吉等13个藏族孩子在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完成小学阶段学习,回到石渠县,住进庞志成在香港募集资金修建的孤儿院。9月,经庞志成多方联系,石渠县中学终于同意接收这13名孩子入学,而且减免了所有学费。 石渠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冬天既漫长又寒冷,当地的中小学校每年都要放3个月的寒假。庞志成便想,如何让孩子们在寒假里学会一项专业技能,就可以提高他们未来的生存能力。 一天晚上,庞志成把13个孩子召集到一起,向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孩子们都异口同声说想学烹饪技术,将来做一名厨师。几天后,在一家慈善机构的帮助下,成都一所烹饪学校同意接收这些孩子入学,而且减免了大部分学费,只收取了3个月的生活和住宿费用。 已近不惑之年的庞志成,由于长年从事社会服务性工作,至今没有成家,也没有女朋友。他说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特殊,不知道有没有姑娘能够理解和接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5月21日 第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