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80后”写作何去何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1日14:08 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5月21日电(记者胡浩)“心中最有影响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依次是:金庸、郭敬明、韩寒、鲁迅……”这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教研室对日前部分初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时的一项结果。

  自2001年韩寒推出小说《三重门》后,一批少年作者如雨后春笋般浮出水面,迅速占领了大中小学校园的读者市场。这群少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经历和
相同的出生年代——1980年以后,因此他们有了同一个称呼,即“80后”。

  北京的开卷图书研究所近两年的图书市场的调查也表明,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占有整个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10%,而现代和当代的作家作品合起来,也仅占有10%。

  尽管“80后”写作在中小学风头正劲,但许多人坚持认为,“80后”根本不是作家,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写手,而“80后”写作更只能算这群文学爱好者的“玩票”之作。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认为,“80后”较少在主流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欠缺引人瞩目的重头作品,他们的文学活动与影响游离于主流文坛而更多地仰仗网络媒体和靠近图书市场。“‘80后’不过是被商业和市场催熟的果子,不是自然生长,所以甜美之余还带有异味。”评论家朱大可对“80后”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他们的作品成了畅销书,但只限于同代人购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证明了他们的失败。”

  翻开“80后”的作品,他们大多是记录自己的生活,“挥霍”自己的想法,指间笔端流淌着的多是特属于80年后生人的梦想,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充当着整个“80后”一代思想代言的角色。

  天津南开中学的林同学说,同样作为80年代生人,“80后”和他有着一样的感受,“80后”知道他们那颗炽热的心在如何不安的跳动,知道他们懵懂的思想在怎样思考,而课本上“老掉牙”的故事则处处散发着“说教的腐臭气息”。

  与传统文学观不同,文学在“80后”的身上成了金灿灿的“摇钱树”。现在,中国几位“80后”的先行者,背靠着文学的大树,已坐拥百万资产。

  在《福布斯》2004年公布的“中国名人排行榜”上,郭敬明这个83年出生的瘦小男孩以160万元的收入赫然列在第93位,领先于闾丘露薇、刘震云、杨丽萍和李咏等。

  但凡有利润的领域必会引来嗅觉敏锐商家的角逐。韩寒、郭敬明等小说的热卖使出版商和书商憧憬到市场的美妙回报,他们施展商人的智慧,将原本分散的写作个体以“80后”的名义集中到一起,用工业时代商品的包装、炒作和复制把这群少年团团围住,然后打包出售。于是一个循环就此展开。

  令不少评论家担心的是,商业炒作使“80后”名利双收,但也带来了对文学性追求的遮蔽,带来了浮躁和虚华。有人曾形象地说,如果说“70后”还抱着文学的梦想,“80后”则是直奔名利而去,在这商业的狂欢里,惟独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文学。

  不可否认,多数“80后”写作的初始动力还是来自对文学殿堂的向往,他们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功闯入文学之城,而非仅仅在商业炒作中逐渐凋零。

  “尽管我现在可能还不符合作家的标准和要求,但会努力向作家的目标努力”,全国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颜歌表示,将逐步抛弃以往纯粹来源于激情和冲动的写作方式,尝试用更多的表达、叙事方式和理念创作严肃文学作品。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