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野生动物园动物生存调查:为受难动物奔走代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15:44 新华网
  从2003年1月开始,中华文化学院副教授莽萍和她带领的观察组耗时2年,调查了全国21家野生动物园(含部分城市动物园)的动物生存状况。重点聚焦野生动物园的“动物表演”、“活体喂食”等残忍行径。

  如今,莽萍和她的观察组强烈呼吁,关注笼中动物,伸出同情之手,拒绝残忍血腥。让人类真正成为动物的朋友。
野生动物园动物生存调查:为受难动物奔走代言(图)
田野调查

  “一天晚上,一家电视台的‘走南闯北’栏目介绍一个杀蛇为业的人。镜头前,屠蛇者得意地展示技艺——活剥蛇皮。流血的蛇在白色瓷盘中剧烈扭动……记者画外音:为了吃到美味菜肴,我们也就顾不得那许多了。比起杀蛇者,记者的话更冷漠。如此报道不是等于鼓励陋习吗?!我当即给电视台打电话。编辑说,没想过这是陋习。他的话让我悲观沮丧。传媒都如此麻木,怎能指望他们用绿色生活方式启蒙大众!”

  这是莽萍多年前投给媒体的一篇社会评论。作为环境伦理学学者,莽萍1990年偶然观看《只有一个地球》环保纪录片后,便立志做一位绿色生活实践者。1999年,她出版了《绿色生活手记》,被称为“绿色作家”。

  2002年11月,莽萍在北大环保社团讲演“动物保护与动物福利”。她在搜寻图片时,发现了不少残忍血腥的动物表演、活体喂食的画面。莽萍知道,她所见的仅是冰山一角。

  比较空气、水、树木这些自然物质,莽萍更关注有感受、有知觉的动物的生存状态。她认为,动物生存现状,也反映着人类的精神面貌。动物园里的动物究竟活得怎样?野生动物园内部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能为改善动物厄运做点什么?莽萍决心展开田野调查。

  她和北大马天杰、北师大刘雨邑、清华沈健、北林大沈成几位师生组成“野生动物园观察组”。从2003年1月开始,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调查。观察组利用寒暑假和五一、十一长假调查了21家野生及城市动物园。观察组做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动物表演认知调查表》《野生动物活体喂食认知调查表》《对少年儿童的问卷》。

  2003年5月,SARS突降,一篇报道让莽萍揪心。福建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因游客量下降98%,门票收入锐减。入不敷出的动物园,便克扣动物口粮来维持运转。2600多只国家级保护动物面临生存危机。饥饿使一只5岁幼狮被群狮残杀。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饥饿却使瘦骨嶙峋的老虎极具攻击性,出现母子争食相残。该报道印证了莽萍的预想,“无企业储备基金应对风险的野生动物园,一遇不测,国家级保护动物如何能受到保护?”

  调查组重点观察动物表演、活体喂食。有动物园竟公开宣称其活体喂食项目“可与古罗马斗兽场媲美”。莽萍惊异:“象征残暴野蛮的古罗马斗兽于公元5世纪即被废除,而21世纪中国竟重拾陋习,还以为与世界接轨。”

  动物表演问题

  动物表演中有难度大、危险性高、违逆动物天性的项目,如高空走钢丝、骑摩托走钢丝、高空滑梯、跳火圈、耍火棍等。野生动物天性怕火,但它们别无选择,必须在驯兽员逼迫下表演。观察组观察到:许多动物在临跳火圈前本能后缩,驯兽员则以鞭打棍棒驱赶。当然,没有一家动物园会为动物提供安全防护设备——安全带、软网、垫子等。

  为满足人之猎奇,动物园有意向观众传递错误信息——让动物与天敌为伍、制造猎奇,人为制造以强凌弱,把恐惧强加给弱小动物、食草动物。如狮子骑马、猴子骑虎等。

  驯兽师有轮休制,然而,表演动物无安生之日。动物表演普遍超时,尤其在黄金周里。某动物园月熊一天表演六七场,一周“工作时间”高达40至70小时。为保证游人安全骑乘拍照,几乎所有动物园都对用于拍照的老虎、狮子施行拔牙、断甲。如此,人是安全了,但狮虎需靠软食、流食维持体能。数据显示,其病死率远远高于一般动物。

  由于幼兽容易训练,园方就将母兽幼兽强行分离。喂养幼兽使用异类乳汁或替代品。据动物行为专家观察,缺乏母爱的幼兽成年后行为乖张,难融同类。严重者出现性认知障碍,不与同类交配。

  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动物如何生存?观察组镜头对准后台——狮子老虎空间仅可容身,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共处一地,熊的铁笼极为窄小,猴子被拴在一尺长铁链上。

  莽萍观察一只独居大猩猩后得出结论,“它已经疯掉了”。大猩猩不仅吃自己粪便,还出现严重的刻板行为,头颅上下摇动、走八字圈。还有一只东北虎在笼中1小时走480圈。

  活体喂食惨剧

  活体喂食分为两类:一、由游客购买小型动物投喂;二、由动物园组织“野化训练”或斗兽表演。表演项目:虎牛大战、狮牛大战等。捕食动物:非洲狮、东北虎、孟加拉虎、猎豹、美洲豹、金钱豹、亚洲黑熊、棕熊、鬣狗等。被投喂动物:马、黄牛、水牛、羊、鸵鸟、家鸡、珠鸡、家鸭、家兔等。

  有动物园海报赫然写着这样的字眼:“猎杀”“对峙”“强力挑战”“尽情享受惊险刺激的感觉”。

  观察组观察到如下“刺激”场面:在哈尔滨东北虎林园,一头活牛扔给东北虎群。活鸡从10米高“观虎台”上扔下。一头牛被十几只老虎啃咬,牛肠子外露,牛奄奄一息。20分钟后,园方车辆将牛拖出数百米后,才甩掉追击的老虎。杭州野生动物园,一只快被咬死的黄牛倒地抽搐,一直无人理睬。一孩子哭泣着问母亲:“为什么没人救它呢?”

  重庆、成都、武汉、安徽野生动物园,一位母亲为逗儿子开心将一只活鸡远距离抛掷到猎豹跟前。另一种“开心”法,绳子上倒吊着捆绑双腿的家鸡,游客抖动绳子投喂猛兽,家鸡未被吞噬前已被吓昏。一只兔子扔给一群鬣狗,仅3秒种,兔子就被活活撕碎。

  不少野生动物园条件恶劣,已经威胁到游客。武汉一家动物园的鸵鸟因饥饿跳出围栏到路边垃圾桶翻捡吃食。老虎大多得了白内障,猫科动物患白内障是因极度营养不良。有动物园为追求刺激而不顾自然法则,猴狼同笼,猴子瑟缩不已。更为恐怖的是,个别猛兽散养区没壕沟没围栏,游客甚至可以徒步穿越猛兽区触摸狮虎。此举,竟被园方称为特色。去年5月4日,一名8岁女孩在徒步穿越猛兽区时,狮子将她小腿肌肉活生生咬掉。

  现场目击笔记

  观察组在武汉九峰森林动物园观察到的“狮牛大战”做了如下记录——2004年五一黄金周的调查:

  “狮牛大战”开始,牛被关进表演场,牛以角抵门,欲夺门而逃。门被锁牢,牛冲门哀嚎。此时,狮子出笼,牛转身对狮……观众中,我们听到孩子哭声,不是一两声,而是一片,也看到有妇女掩面哭泣。而一群中年男子却大声叫好:“真牛啊。”

  孩子的哭声让我们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电影是分级的,动物杀戮却是开放的。银幕是虚幻的,鲜血却是真实的。我不理解,如果商家无视孩子哭声是利益驱动,那家长怎么也麻木到让自己宝贝置身赤裸裸、血淋淋的战场呢?

  演出后,背上淌血的牛被拴在雨地里。下一场战役会使它此痂未结,新疤再添。而狮子呢,管理员为保持它战斗性,表演前夕让它一直处于饥饿状态。

  其实,野化训练应在无人区进行,而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血腥表演。

  莽萍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动物表演、活体喂食之恶果——野生动物园公开展示血腥,不仅完全背离了他们宣称的教育目标,更糟糕的是误导公众对动物认知,以为动物生来就是被人操控、受人奴役的。从观众对动物表演、活体喂食中反映出:大多数人关注点集中在表演是否精彩、捕捉是否成功。看客习以为常,漠视动物感受,毫无同情。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只是漂亮口号;动物园习惯于对有知觉、有痛觉动物的肆意凌虐和杀戮。对此,莽萍感到万分痛心。

  镜头对准孩子

  观察组不仅将镜头对准动物,还对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

  21家动物园标榜动物表演作用之一,“使观看者更加喜爱动物”。但观察组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结论:72%观众认为公园是“为了赚钱”;39%观众认为“没有教育意义”。还有许多游客感到恐惧。

  尽管有成人对活体喂食表示“太残忍了”,还有不少哭泣退场的孩子,但还是有67%的观众选择第二次观看。选择理由与动物园宣传一致——找点刺激!

  观察组认为,悲剧性的动物表演、流着鲜血的活体喂食,对青少年心灵成长不利。漠视动物痛苦,为厮杀鼓与呼,会埋下暴力种子。所以,家长要选择看什么,而不是盲目跟从广告。

  动物福利概念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现代人也提出了动物福利概念。莽萍向人们详尽描述了国外野生动物保护现状——英国爱丁堡动物园不再圈养大象。他们终于认识到圈养它们既非正确方式,也不能给公众提供正确教育。因为动物园根本无法为大象提供栖息地那样的社群生活和充足活动空间。大象平均一天行走50英里,其生活空间要么是5平方英里的水源充足的树林,要么是1350平方英里的干旱草原。狮子也是社群动物。一个狮群有十几头母狮。母狮是猎手,雄狮是侍卫队。它们之间都有亲缘关系。狮子日常生活空间应在8至156平方英里。对于雄性老虎,印度野生动物保护区给予空间8至60平方英里,俄罗斯西伯利亚提供400平方英里,美国提供47至227平方英里。

  巴西、哥斯达黎加、芬兰、以色列、新加坡和瑞典立法禁止马戏团役用动物。美国18州郡和城市禁止野生和珍稀动物表演。加拿大4个省也有相似规定。2003年,西班牙城市巴塞罗那通过公民投票,向世界宣布告别血腥、摒弃传统陋习——斗牛,从此成为”无斗牛城市”。

  “传统是随文明进程不断剔除糟粕的过程。”莽萍曾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纵观历史,她比较研究得出一个观点,西方是靠教育、法律保障动物基本利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恰恰契合了现代生态伦理学,也吻合现代动物福利立法精神。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要射击回巢的鸟)。还有“孔子改制”,孔子认为夏季打猎有违天时,遂将四季田猎改为三季。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持有传统,不吃耕牛肉。过年,农夫歇息,牛停劳作。牛老善养,牛死埋葬。对自然万物,中国传统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遗憾的是,当下人们取之无限,用之无度。

  莽萍由此引申出一个观点:“野生动物栖息地一旦被毁,捣毁的就不仅是它的家园也是人类的家园。”

  去年底印度洋地震海啸,无一动物遇难。这为动物有“第六感”,提供了新证据。那么人类该如何与“先知先觉”的动物相处,海啸又一次让人类反思。

  替受难动物代言

  经过两年调查,调查组决心为受难动物代言,希望人们“用两只眼睛看动物福利”。一只从人类角度,一只从动物角度。我们要矫正动物歧视者的视角。

  多数人认为动物福利提法为时过早,因为需要花钱。观察组认为,同情心比钱更接近动物福利。如长颈鹿食物放在地上,它们需很吃力地弯下长长的脖子觅食。如果心系动物,会将食物拴在树上或放在高处。而一些动物园绝对漠视这种不花一分钱就能给动物带来的福利。

  观察组呼吁,要终止视生命如玩物、视流血死亡为有趣的动物园游戏规则和血腥项目。否则,动物园无法承担起教育公众的社会责任,反而成为虐待动物的反面教材。

  观察组也听到这样的异议:你们是“脆弱的情感主义者”、“人的福利还没着落呢,还管动物,吃饱了撑的。”莽萍的观点很明确:“替动物代言的人本来就少,我们再不说话,动物利益更没保障了。说到底,现代人应当明白,动物生存与人类无法分割开来。”(李彦春汪一新)(来源:新民晚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