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聚焦珠峰》青藏高原隆起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6:59 国际在线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朱立平、李斌):翻开世界地势图,在欧亚大陆的中南部展现一片棕褐色的区域,这就是被称为“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这块神奇的区域东西横跨2700公里,南北纵贯1400公里,总面积达250万平方公里。受大断裂带所控制,四周环绕着一系列高大的山系。这使得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至5000米,成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成为“地球之巅”。

  人们常常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大自然的巨大变化。的确,在地球演变的漫长历史中,海洋变为陆地,陆地沉沦为大海的事件是经常发生的。

  在我国的华北平原,数亿年前曾是碧波万顷的大海。后来经历了多次的地壳运动与海陆更替,直到距今二亿七千万年前,那里才结束海水浸泡的历史,成为陆地。在最近的几百万年中,尽管海陆的变迁依然在不断发生,但只是局限在河口海岸的范围内了。

  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群峰矗立、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也发生过这种海陆巨变。当我国的华北平原以及东部广大地区从海洋变为陆地的时候,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仍不见踪影,还沉睡在茫茫的海底之中。

  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南部地区还处于一片汪洋之中,这片汪洋就是分隔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古地中海,地质历史上称其为“特提斯海”。在那辽阔、深邃的古地中海中,栖息着各种古生物,它们保存在地层里的化石成为地质学家研究古地理环境的最好佐证。

  如同地质历史上许多令人惊奇的事件一样,在距今4500万年前,古地中海从青藏高原南部消失了,它向东西退缩,现在已成为非洲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内海了。

  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晚脱离海洋的地区。它与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和藏北地区相比,从海洋变为陆地的历史整整晚了二亿年。那么,这块神奇的土地为什么会从海底上升为陆地?成陆的时间有早有晚?地面又有高有低?这,还得从它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说起。

  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的海洋和陆地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板块在地壳下部软流圈的对流作用驱动下不停地运动着。板块拼合则成为陆地,板块分裂则形成海洋。

  7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在印度洋中脊的软流推动下,从赤道附近向北漂移,它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和欧亚大陆碰撞。在距今4500万年前,印度板块又沿喜马拉雅山的南麓俯冲到西藏地块之下,结果使地壳缩短、叠加增厚,地面不断隆起成为了山地和高原。

  强大的水平挤压力使地层发生弯曲和错断,因此高原上到处可以见到褶皱和断层。在地壳深处,岩浆沿地壳破裂带侵入,或者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把金银铜铁等矿物元素带到地壳上部,富集成为各种矿床。

  蛇绿岩就是大洋地壳受到挤压上升留在地表的残留物。地质学家们已在青藏高原的五条地壳破裂带发现了这种岩石。这种海洋地壳物质的分布证明了青藏高原的海陆变迁史。

  沧海桑田的巨变不仅表现为海洋变为陆地,反过来,陆地也可以演变为海洋。许多证据表明,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使大陆裂开,进而变为海洋盆地的雏形。再过千百万年之后,这里将出现又一个新生的海洋。

  青藏高原的北面是坚硬的塔里木地块,它阻挡了青藏地块向北推移,并且下插到昆仑山之下。因此青藏地区的地壳不断缩短、加厚,地面海拔逐渐升高。中国科学家经过二三十年的考察研究,使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理论得到了发展。

  与青藏地区海陆变迁的漫长地质历史相比,它整体强烈抬升的时间要短得多,它成为高原的历史主要发生在最近三百万年。新的研究结果证明,在距今240万年前,高原的平均海拔只上升到2000米,110至70万年前,上升到了3500米的高度,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昆仑山等主要山地出现大面积冰川。距今15万年前后接近到现在的高度,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三极”。

  大地测量的结果显示,印度次大陆目前仍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插向喜马拉雅山之下。精密水准测量、卫星遥感资料证明,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目前仍以每年5至10毫米的速率上升。

  青藏高原的隆起极大地改变了它本身以及周边的气候与环境,在高原漫长的隆起历史中,其表面发生着多种多样的变化。(来源:新华社)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