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卢权智——从画家到陶瓷艺术家(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11:48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南宁5月24日消息(记者刘发丁)最近,有一件足以轰动陶艺世界的事件将在南宁发生。5月27日至6月16日,世界最大陶艺作品作者卢权智将举行“土与火艺术的魅力”大型红陶艺术作品展,展示18年陶艺生涯力作。
卢权智——从画家到陶瓷艺术家(组图)
卢权智在他的古榕山庄接受记者采访
卢权智——从画家到陶瓷艺术家(组图)
超大型陶瓷艺术品之一
卢权智——从画家到陶瓷艺术家(组图)
卢权智——从画家到陶瓷艺术家(组图)
卢权智——从画家到陶瓷艺术家(组图)
超大型艺术陶瓷《百福》
卢权智——从画家到陶瓷艺术家(组图)
陶瓷小品
卢权智——从画家到陶瓷艺术家(组图)
陶瓷小品

  陶瓷怕大,大件的陶瓷更怕镂空!因为镂空之后,其成功的机率微乎其微。但卢权智一举攻克了这一难题,其制作的超大而精美的红陶艺术作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艺术表现上,卢权智运用西方现代艺术夸张多变的手法结合传统工艺的形式大胆创新,力求在“陶瓷怕大”这个当今国际陶艺界公认的难点上进行突破,在1.6米以上的大花瓶上进行大面积镂空,通过细小的线条支撑数百斤自重的大型花瓶,成功突破了从湿坯到干坯,再到上千度高温炼狱带来的18%的收缩考验。不仅突破了传统了陶瓷工艺的极限,也开创了国际陶瓷领域中“大型镂空艺术”作品的历史先河。卢权智的陶艺作品多以自然生态万物为题,追求小而精、大取势,在平凡中飞跃升华。不少作品被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构及个人所收藏。尤其是最近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超大型红陶作品《百福》更是以其家喻户晓的葫芦美丽独特的外形和传统民族内涵深深吸引了众多的观者。

  卢权智1957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自幼酷爱艺术,师从中国著名画家、雕塑家、广西艺术学院朱培均教授,擅长中国山水和花鸟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活跃在广西画坛。大学毕业后赴欧洲留学。期间,卢权智饕餮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中海沿岸的诸国艺术,在德国举办了个人数十次画展而引起了国内外轰动,辛勤的劳动也为他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土与火的完美结合

  正当他在绘画领域如日中天的时候,卢权智悄然回国,在离南宁市80余里的农村买了10亩地,投资二百多万元建成了自己的陶艺创作基地,要在生养他的土地上,挖掘广西红陶艺术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并完成他人生最大的一次艺术转型。

  在卢权智回到基地的最初十多年时间里,除了他的几个密友外,广西艺术界大多人都忘记了这个早已知名的人物。卢权智在基地里雇来数名长短工人,一道植树、造林、起屋、种菜、养鸡,再搭起陶厂,筑起土窑洋窑,满手粗茧的他在这间“世外桃园”里过起了真正的隐居生活。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周边山里采集陶泥,他长年累月深居简出,附近的人只知道此人只与泥巴打交道。

  终于有一天,嗅觉敏感的同行们追寻到这座藏之深山的“庄园”,被卢权智的红陶艺术作品所震惊;求贤若渴的广西艺术学院特聘其为学院的荣誉教授,并将其的“庄园”定为教学实业基地。从此,行内行外的人、上门定购的人、拜师求艺的人和各大媒体打破了卢权智保持十多年的平静。

  卢权智在陶瓷艺术上有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尤其在大型陶艺的创作与制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高度1.6米以上镂空大花瓶的烧制取得的特别成果上,开创了陶瓷领域中大型镂空艺术品的历史先河。卢权智创作的陶艺作品“百福”由116个葫芦堆叠而成,选用广西红坭历时一年余烧制而成,2005年4月30日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卢权智说:“做陶难,做大型陶器更难,当我经历无数次失败,‘烧’掉数百万元后,我感到没有民族内涵的陶艺是得不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

  针对目前国内兴起的前卫型陶艺,他认为具有民族个性的陶艺太少,而国外专家也有同感。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陶瓷大国,可吸收的元素数以万种,而现在许多陶艺显露出的民族性越来越少。

  在谈到自己《百福》作品时,他认为,在传统文化中,“福”与“葫”谐音,葫芦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及典型的民族性,因此便把葫芦作为吉祥文化作品“百福”的主体。潜心陶艺创作的卢权智希望《百福》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起国内更多的陶艺家振奋起来,把中华民族的陶瓷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据了解,我国的陶瓷有着七八千年的历史,其中广西已有一千多年的红陶历史文化,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开元年间,广西就有红陶出现,古时广西红陶称为“朱坭陶”,到了近代有称“坭兴”或“紫坭陶”。陶瓷文化发展到十五、十六世纪,从中国明代开始进入了历史高峰,而近代步入低谷。

  长期以来,国内具有民族化的陶艺几乎处于青黄不接、断档断代、持续大滑坡的状态,深究其原因,卢权智认为,作为我国渊源流长的一种艺术文化,由于缺乏观念性的变革,尤其是缺乏艺术家及科技界的介入,传统的陶瓷艺术和陶瓷技术教育一直沿袭一种古老的教学模式:父传子、师传徒。代代接继承传。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在历史上对中国陶瓷技术及艺术的发展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恪守自家“三分地”的单一性、片面性的教育、传授方式,大大制约了陶瓷业陶瓷艺术的发展,很不适应现代技术和新工艺材料不断进步的要求。

  目前国内陶瓷界存在一个通病:擅长工艺的技术人员和专修艺术设计的艺术家较难衔接,往往是通泥性和烧制技术的陶匠和工程师不懂艺术设计,而满脑子艺术创意和构想的艺术家却不懂泥性以及烧制、制陶等工艺技术,因此比较难完成理想的作品。

  陶瓷作为中国的国粹,除了在传统技法上继承外,也要运用新技术加以升华。卢权智运用镂雕技术与艺术表现手法,在1.6米以上的大花瓶上进行大面积镂空,通过细小的线条支撑百斤的花瓶,成功突破了从湿坯到干坯,再到上千度高温带来的18%的收缩考验,这一项目的烧制成功,突破了传统陶瓷工艺的极限,开创了陶瓷领域中“大型镂空艺术”作品的历史先河。

  雨后芭蕉意更浓卢权智创作手记(2004年)

  在我的创作基地古榕山庄旁的山脚下长着一小片芭蕉林,约有二三十棵,正对我卧室的窗口。春夏秋冬的自然兴衰,风晴雨露的四时变化,常常有意无意地映入我的眼帘。偶尔茶余饭后也散步到蕉林中与它对视,轻抚巨叶。

  巨大的芭蕉叶柔中带刚,从主杆上一面面往外伸张。微风轻轻吹来,绿色的叶子如一个个巨手向蓝天召唤。这大得出奇的芭蕉叶确实让人欢欣,它常常令那些没见过芭蕉树的朋友感到惊讶和兴奋。

  2000年夏天的一场台风从钦州湾登陆,台风中心距离我的古榕山庄只有四五十公里。狂风带着暴雨连续不断地呼啸了三四天。雨水像小石块一样向窗口打来,把玻璃打得叭叭作响,窗外的树木刮倒了一大片。小溪水满成了大河,山洪排流不及,到处汪洋一派。

  清晨,台风过后,雨也停了。我漫步田野,走到了小芭蕉林,举目前看;芭蕉树东倒西歪,许多叶子垂拖于地,黄泥水溅于其上,到处狼藉。然而此时的山野已经没有了雷电和狂风暴雨,周围的一切静悄悄。往日小鸟动听的歌声也不知何去了,偶尔只听到芭蕉叶上的积水往下流淌时的嘀嗒声。几只蜗牛顺着芭蕉叶往上爬,似乎在迎接阳光的来临。眼前的一切,让人浮想联翩。暴风雨后的片刻宁静是如此的难得和珍贵。只有真正体验人生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产生自然变化有所感悟,这一刻太美好了!然而却如此的短暂,令人依依不舍,难以忘怀。

  不知不觉,周围的人声渐渐响起,小鸟又张开了歌喉欢唱,一轮红日从东边的山坎上冉冉升起,大自然恢复了往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面对这一切,我开始思索,如何将这美好动人的时刻用陶艺语言把她表达出来。

  首先是作品题目的选择。“雨后芭蕉意更浓”这个题目先用“雨后芭蕉”将整个主题思想确立,让人对暴风雨过后芭蕉树的情景产生联想,同时把观众带进作品中去感受另一种艺术的雨后芭蕉的意境。作品题目确定后,我先后做了三次创作。第一次以壁挂的形式表现一张经风雨后残破的大芭蕉叶,叶子上雨水顺着叶槽往下流淌,数只大小不同的蜗牛攀伏于叶子上。作品烧成后感到比较单薄,厚重感不够,没能完全体现创作意境。接着第二次创作是用黄色的陶土做成一个1米多的大鱼缸。缸壁通体采取了浮雕形式,用芭蕉叶围裹其上,显得自然起伏,错落有致。鱼缸边沿和靠脚的部位利用叶子与叶子之间的相接处留出多处镂空,加强作品的立体和自然感。用绿色的玻璃作为蕉叶上雨后的积水往下流动,对比十分强烈,使作品产生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作品烧成后感觉构思和表现手法都很不错,基本上达到设计要求。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作品还不够大,气魄和冲击力有所欠缺。八立方的大窑炉建成后我又进行了第三次创作。

  今年夏天的一场台风雨又激起我创作雨后芭蕉的欲望。在前两次创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采用更大更新的载体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以更简洁精炼的构图形式来体现作品。大的创作思路定下来后开始考虑作品的尺寸,形体和艺术表现手法之间的配合。首先根据创作对象芭蕉树的叶子都为长圆形结构,因此外形载体决定采用花瓶的形式,而且花瓶的高度尺寸要在1.5米以上,与芭蕉叶原大尺寸接近一比一,这种比例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效果在造型艺术中是比较理想的。我新建的大窑炉从窑车面到窑顶的最高点为1.8米,减去烧成的收缩,成品应在1.6米以上,正符合作品的高度要求。而采用何种花瓶形式作外形载体更能突出主题,也是个问题,按照传统花瓶的多种原始外形都不够理想,最后在明代梅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吸取梅瓶细咀圆肩,浑厚丰满的长处,去除腰脚偏小与丰肩过度曲线变化太大的弱点,改用直线顺瓶肩缓缓斜下,使造型显得丰满有力,既有传统特色,又富有现代感。非常符合芭蕉树的自然生长结构。

  在表现手法上,作品采用了现代雕塑艺术的立体构成和装饰艺术上肌理的粗细对比,同时运用了传统民间木雕的镂空技法去掉作品中空白的块面,增加作品的景深和立体效果,避免芭蕉叶块面过大,瓶壁厚度有限,容易造成呆板和立体感不够强的弱点。使作品产生既空灵巧美又简洁敦厚的艺术美感。

  作品创作完成后便进入阴干护理阶段。在护理过程中既不能让作品干得太快也不能保湿时间过长。由于作品较高大,自重和收缩的力学关系非常微妙,干得太快容易造成开裂.干得太慢坯件容易变型,同时表面产生氧化层,影响烧成后的艺术效果。一切护理需根据作品干湿过程的变化来进行。作品干透后还要经过装窑和烧成这两道关。如何把一个五六百斤重,高度一米七以上的坭坯镂空大花瓶从工作台搬装到窑车上难度非常大。然而更难的应该还是烧窑。整个烧制过程的计划制定非常的重要,升温速度,窑内气氛,烟匣和火咀开关大小,停火退火等所有一切的时间和机会的把握和控制都会对作品成败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人说“进窑烧成前所做的一切只能算工作了一半”。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如果窑没烧好,前期的创作和护理再好也白费。这就是陶艺这个号称“土与火”的艺术最悲壮的地方,也是陶艺与其他门类艺术有所不同的地方。出一件作品不易,出一件精品就更难了。

  “雨后芭蕉”大镂空花瓶这件作品、终于烧成出窑。她非常完美,甚至超过我原设计要求的艺术效果。芭蕉叶正反之间的色调变化,粗与细之间的对比十分明显,肌理和立体层次等艺术效果都恰到好处,整个瓶子色彩变化非常丰富,产生了难得的窑变效果。从顶部瓶口的青绿色逐渐变为深铁红色和浅红色向下过度,到瓶脚时变成坭红色和坭黄色。整个窑变效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和主题对象芭蕉树经历狂风暴雨后蕉叶下垂拖地,接地部分被溅起的坭水所渲染,绿色的啤酒瓶玻璃碎片经过高温溶化后从芭蕉叶上的虫眼和凹槽里顺着蕉叶往下流淌,到了叶子边缘欲滴未下形成绿色水珠,晶莹透亮,恰到好处,预示夏雨初晴。绿色玻璃的运用主要是增加作品的动感效果和调节作品深红色主色调的过分凝重。几只白色的小蜗牛慢慢攀爬于叶子上十分可爱,显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小蜗牛在作品中所占的地方并不大,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它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情趣和艺术感染力。白色小蜗牛和绿色的雨水与宽阔深沉的芭蕉叶形成对比,体现大自然世界风雨过后的渤渤生机。

  整个作品的创作和设计意境主要是想通过自然界的一种最常见的生态现象,用非常简炼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体现那种极度燥动后和平、宁静和安详的美好感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对生活的诸多联想。在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我的心情都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沉浸在狂风暴雨过后的那种珍贵和令人难忘的感觉之中。《雨后芭蕉意更浓》这件大型陶艺作品不管从意境、构思、外型和艺术表现手法以及烧成的窑变气氛都非常的理想,是我的一件十分可贵的艺术精品。

  艺术作品往往就是艺术家思想的体现。这件作品表达了我对人生和艺术的诸多感悟,它在2004年元旦前烧成预示着过去和未来。风雨已经过去,新的一天开始这是作品的主题。过去的岁月已经过去,新的生活重新开始,过好自我的每一天这是我的主题。人生是短暂的,艺术和思想是永恒的。来源:中国广播网责编:段君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