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奇怪,雾笼南京持续4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4日08:44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 王君【金陵晚报报道】早已过了秋冬雾害频发的季节,但最近几天,晚行早起的市民都会发现,城市上空笼罩着水汽,南京城市一片朦胧,像是罩了层毛玻璃,能见度始终不佳。记者从省气象台获悉,由于城市化步伐加快,引起城市边界层下垫面的改变,造成局地小气候的变化,其中城市能见度的变坏,雾害已有加重之势。

  轻雾在南京已持续4天

  5月底南京逃脱了两场降雨,而6月1日的雨水又短之又短,但空气中的水汽却相对丰盛了起来,接连几天,南京都是晚间晨起有雾,阳光蒸发了水分后,则转为霾天。雾蒙蒙的天气引起了市民蔡先生的注意,他说:都说秋冬季节多雾,现在都已到夏季了,雾蒙蒙的现象应该很少见了,怎么今年反而平常起来,而且5月23号那天,南京高速公路上还发生了局地性的大雾,最近城市里也是雾蒙蒙的,让人觉得有些奇怪。记者从省气象台了解到,自5月31日以来,由于高空是西北气流,地面受弱空压脊的控制,在距地面1000米以下的近地层范围内,形成了一个逆温层,水汽挣不开逆温层的“封闭”,形成了轻雾弥散的天气,这种雾气一般在9点以后就会散去,转成灰霾天。城市能见度的确不佳。

  6月南京平均只有10天雾

  连续4天,南京都处在轻雾的包围之中,虽说危害并不是太大,但是雾来得却似乎频繁了一些。根据南京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南京的雾天一般发生在秋冬两季,而到了6月份,随着天气热起来,雾日在减少。往年整个6月份,南京的平均雾日仅10天左右,平均3天才有一次轻雾。但今年却不同,自5月31日开始的轻雾一直延续到了6月份,而6月开始才3天,南京日日被轻雾包围,气象专家表示,雾气持续3天以上,就被称为连续性雾。近期南京的轻雾已持续了4天左右,这并不多见。

  “城市雾”增多,城市病惹的祸?

  轻雾终日不散,这种情况似乎随着城市化的建设而越来越多,有人将之称为“城市雾”,南京的雾气频发,是不是真的和“城市病”有关?气象专家解释说,大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水平方向静风增多,二是逆温层的出现,三是雾气形成的“凝结物”,近年来,随着城市大楼越建越高,风流经城区时风速明显减弱,静风的现象增多,另外,施工工地的建设以及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使得城市空气和粉尘的吸混性极其丰富。粗糙的下垫面也使得南京城区的近地面的风力明显比郊县地区要小,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专家举例说,江浦和南京只有一江之隔,但是全年雾日的发生频率却比南京少42%。

  趋势:雾日有加多之势

  6月,南京已连续4天埋首轻雾之中,不少老南京都有这样的感觉,好像现在雾天比以前明显增多了。气象专家告诉记者,其实雾气增多已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是南京,郑州、洛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雾天也同样越来越多,大雾越来越浓。记者从省气象台的一份南京某单站雾日频率统计图表中发现,从1991年,南京的雾日发生频率为24%左右,在1995年时降至低点,只有15%不到。而1999年则升高到了32%,这清楚地表现了雾日呈现的上升趋势。

  新闻附件

  雾之害

  有关专家粗略给大雾造成的损失算了一笔账:在全国范围内,一年下来,大雾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加在一起高达20亿元左右。以汉城奥运会共用8亿美元为标准,我国大致4年的“大雾损失”就可以举办一次奥运会了。而且由于雾天空气中有害颗粒物增多,且污染物不易扩散,致使心血管、呼吸道疾病患发几率明显上升。另外,人体内维生素D的形成要靠太阳的照射,在持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里,人体长时间得不到太阳的“普照”,严重影响维生素D的生成,这对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童少年尤为不利。

  消雾对策

  大雾越来越多了,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了,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那么,人类究竟有没有办法来消除这种日益增多的灾害呢?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就目前来看,人工消雾,在技术上完全可行,但是由于成本太高、作用范围小,实际操作起来却并非易事,除非有特殊航班起降,一般情况下很少采用。气象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今后,大雾天气还会增加,而且这是未来几年的一个趋势。应对大雾,就短期来看,太好的办法还没有。怎么办?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王君 整理(编辑 晨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