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骆红秉散记:从高原小县仲巴到神山脚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19:36 国际在线

  看着同行的西藏电台记者普琼很快进入梦乡,我不由地钻进被电热毯捂得暖和的被窝,找开电脑,写下我入藏以来的第一篇日记。

  海拔4700多米的仲巴县城,此时除了几声狗吠声,奇静无比。站在小旅店的门前,看着满天的星星,感觉只要往前走几十米,就可以把眼前的星星尽揣怀中。这份感觉,绝非你在内地可以“做到的”。

  其实,真正触动我动笔,不仅源于这些天在西藏的感受,更源于晚上在县政府办公室看到了宽带可以上网,看到同事们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把他们入藏以来的所思所见所悟奉献给关注他们的网民、朋友和家人,我倒有一种落伍的意识。

  我们是早上八点四十分从拉孜县城出发的。离开拉孜时,我提议我们四人与藏族司机贡布一起在住过的四川楼前合影留念。因为拉孜县城很小,四川楼前那条街就是一个县的标志;另一方面,我们入住的四川楼旅馆是我自认为此次阿里之行所住的最干净的小旅馆,一个人五十元,房间里的卧具干净得不比有些星级宾馆差。

  我不是预言家,但对一些人或事的预言,常常最终结果让我很惊讶。经过一天的奔波,晚上近八点,我们到达了西藏日喀则地区最西边的县——仲巴县城。今天一天都是在崎岖无比的山峦与飞沙走石的河谷地带中穿行,所以,当汽车驶进县城前一段开阔的水泥马路时,我们被颠得要粉粹的小屁屁无疑得到了舒缓。遗憾的是,县政府招待所早已客满。在县委宣传部同志的热心帮助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

  旅馆条件自不用说,三人一间的平房,里面除了三张床、一台电视机和二把椅子,别无他物。这些倒也无所谓,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同行的女同胞如厕问题。许多到过西藏的人都知道,如厕在西藏广大地区包括县城都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由于极度缺水,特别对像拉孜、仲巴这样的高原小城,要想如厕、还能“来去冲冲”,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好在离开拉萨前买了手电筒,多少能够为她们带来点方便。

  但是,仲巴毕竟还有让我们兴奋的事。晚上在县政府采访,县政府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们,仲巴县不久前开通了宽带,包括县政府机关在内,全县已有八个宽带用户了。听到这,我们大为惊喜,便赶紧请他们带我们上网看看,看到了我们东线记者的日记,而且上网速度很快。这种兴奋,立马转为一种工作激情,大家想着晚上赶紧准备,第二天一上班便把采访的东西传回台里。1

  5月28日 在仲巴县结识的两个人

  仲巴县城海拔之高,让我兴奋地写完昨天日记之后,没睡多久,便再也睡不着。一来是电热毯把被窝烧得很烫,一夜醒了好几次,不得不关了它;二来高原的干燥,使我离开拉萨后,常常在半夜里因口腔和鼻子干燥得不得了而呼吸极度困难,被迫醒来找水喝。

  上午去仲巴县医院采访,看了上海宝钢投资250万元援建的西藏海拔最高的高压制氧站已经建成,听医院院长梁华云介绍说,高压氧舱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干部职工高原反应,还可以辅助治疗当地群众的心肺病、大骨节病等等,感到援藏工程只有真正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直接的关系,才能真正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而不纯粹是个“形象工程”。

  采访完后与梁院长聊天,得知这个云南年青人来到仲巴县已经有15年了。提到今天的仲巴,梁院长感触太多。当年,他大学毕业分配来仲巴县工作,全县城连条象样的街也没有,只有县政府门前那条街有三个小卖铺。“那时,我们除了上班,下班后就是几个人围着一包腊烛吹牛,吹到最后,什么也吹不起来了,互相看着。冬天,单位给发了七只羊,早上吃、中午吃、下午吃,吃到最后,连大便都排不出来。没有菜吃,不象现在。”

  梁华云是仲巴县医院唯一的一名汉族医生,工作与生活中苦恼的事自然很多。为了提高医院医生的看病水平,他想着法子选派医院的医生到地区医院去实习,而且还签合同,要求送出去的人回来后必须是医院某一科的骨干。这几年,每年都送人去学习,效果还不错。

  当然,作为汉族医生,梁华云也动过调回内地老家的想法,至少夫妻可以团圆。但仲巴县却又让他离不开,不得已,他只好让妻子辞去在西安一家医院的公职,前几年随他来仲巴,目前也工作,只好在仲巴县城的街上摆了摊,做点小买卖。

  象梁华云这样从内地来西藏工作的人,其家庭的境遇并非鲜少,在西藏有一大拨。尽管西藏当地政府也很想帮助他们,但当地本身在经济发展中还遇到了不少困难,所以解决起来的难度也很大。

  当我们即将告别仲巴县城时,一位脸黑得与非洲兄弟差不多、身背行囊、头发蓬乱的年青人向我走来,递上身份证,请求帮他在笔记本上盖上仲巴县政府的公章。原来,这位年青人名叫李俊,江苏人,从1998年开始徒步走中国,至今年6月3日将是整整八年。

  李俊说,自己徒步走全国的想法,是当时看到报纸上说有二个英国人扬言要徒步走中国,自己便发誓要抢在英国人前面完成此举。当时做电脑生意的他,只有24岁,把挣得30多万元钱全部打到卡里,开始了八年漫漫的徒步走中国的理想。

  八年的岁月如何过来,我不得而知。李俊说,这八年他风餐露宿,遇到过不少好人,帮助过他,也数次死里逃生。有一次在新疆,他被当地人抢劫,不仅剥光了他身上的衣服,抢走了所有的东西,还砍了他十几刀,等他醒来,才发现是一位在当地拾垃圾的安徽人救了他。他曾经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少漠,当地人听了,都以为他疯了,是去找死。没想到,他最终还是用了二十多天,完成了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计划,没吃得,就抓沙漠里的蚂蚁吃。“我现在是百毒不侵。”李俊笑着说,我感到他自己很开心。他说,现在就只剩下西藏没走完(估计还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自己预期20多天后能够走到拉萨,完后他要去定日考察,准备一个独自攀登珠穆朗玛峰。听到他话,我不禁大吃一惊,劝他不妨找个要登珠峰的登山队,一同攀登。但李俊坚决不同意,说“大不了就把命搭上吧。”

  望着这位眼前比我小六岁的江苏青年人,我一时感到无语可以说服他什么。只能握手与他道别,祝愿他一路平安。

  离开仲巴的路上,梁华云和李俊这两个我上午认识的人,一直反复出现在我的脑子里,让我和我的同事们想了很多很多……

  2

  5月31日 在神山脚下

  今天我们一早出发,离开普兰县城,前往普兰县巴嘎乡的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山藏医学校采访,然后再转赴阿里地区人口最少的县——历史上的西藏古格王国所在地札达县采访。

  冈底斯山是西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每年它不仅吸引着大批的藏族同胞来此转山朝拜,也吸引着大批的外国人特别是印度人、尼泊尔人到此朝拜。这个中学地理课上知道的名山,终于在我第三次赴藏的时候能够亲眼目睹它的风采,听她的传说。

  从普兰县城到巴嘎乡,途经当地人称的“鬼湖”——拉昂错。就在我们翻山越岭,从山坡上冲下“鬼湖”边的公路时,却发现一直冲在前的西藏电台报道组的车辆早已停在了“鬼湖”边上。原来,与我们前晚同住普兰宾馆的一个摄影队有一台车爆胎。我们西藏台的“YAK巴桑”正在帮助他们换胎。看到此情景,同事们不住夸巴桑来。我说,但凡在西藏开车的人,都有着这样一种令人敬重的职业道德和仁爱之心。

  赶到巴嘎乡已是十点多钟了。乡文书告诉我们,乡长和乡书记都下乡去了。得知我们的来意,他连忙去叫在家的副乡长。过了二十多分钟,一人30多岁的年青人向我们走来,一个劲地向我们道歉,说昨天晚上送别一个老朋友,喝多了,起得晚。

  等陪我们采访完,我们才知道这位身材不高却很壮实、头发向后梳的藏族副乡长叫西确。听他自我介绍,以为群众喜欢叫他“喜鹊”,后才知是“西方的西,正确的确”。

  西确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不是阿里地区的人,是日喀则人,学医出生。曾在普兰县医院工作过,也下过乡。不过,他没想过自己后来干起了行政。“我现在下乡去检查或部署工作,还背个药箱,给牧民们看病。真的,我看病的各种执业资格证书都有,以前还在浙江萧山第三医院进修过骨伤科。我还能看外科,做过手术,还能看内科、骨科。只是现在眼睛不太好使,不敢做了。”

  看着西确一脸认真地说,让我不禁想起刚见面时他就坦率地告诉我们昨晚送朋友走,酒喝多了的事,便也会心地笑了笑。

  西确乡长,不,准确了说西确医生乡长,有一个本事,就是对数字绝对是记忆清晰。他告诉我们,巴嘎乡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是普兰县的纯牧业乡,共有276户人家,共1242人,去年全乡人均收入2721.1元,其中现金收入占70%。

  普兰有二乡一镇,这二乡就是守着西藏“神湖”——玛旁雍措的霍尔乡和拥着西藏“神山”——冈底斯山的巴嘎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了这两个乡典型的例子。我们刚开到通往冈底斯山的山脚下时,一条铁链横在路上,所有人要花50元买门票才可进入,说是来找乡长的,看铁链的人才不情愿放行。原来,这个“哨卡”是乡政府设的。西确后来“坦白交待”,这样做,主要是想增加乡政府收入,不过,门票收入要上缴县上六成。

  谈到巴嘎乡牧民的生活,西确坦率地说,他们主要靠旅游。乡牧民有两家公司——牦牛公司和康萨公司,前者有766位牧民以个人入股的形成组成,去年公司年收入138万元;后者由乡政府出面动员全乡贫困牧民,最后由89户牧民由个人入股方式,于2002年利用阿里地区农业银行提供的88万贷款而创建,目前已还清贷款,去年每户还收到了1000多元的红利。此外,康萨公司目前已有2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40多万元流动资金。

  听了西确的介绍,着实让我和西藏台的同事们深感意外,一是没想到康萨公司的89户股东一贫如洗,竟能够利用88万贷款,用短短三年时间,还清了贷款,还有了2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和40多万元流动资金;二是没想到,“神山”会给当地牧民带来如此居大的收益。

  事实上,“神山”不仅给当地牧民带来了收入,也给那些来此朝拜的西藏其他地区的农牧民带来了好处。西确说,许多外国人到“神山”朝圣,一般转一圈需要三天时间,过去他们到处搭账蓬、丢垃圾。为保护环境,乡政府通过牦牛公司和康萨公司为游客提供服务,一名导游和一头牦牛分别按每天80元收费,担任导游的除为当地牧民外,还有来此转“神山”的西藏其他地区的牧民。仅去年一年,这些外地农牧民就在此挣了30多万元。

  “不过,我们乡政府从来不从牦牛公司和康萨公司提取任何费用。”听西确医生乡长再一次解释,我又再次感觉到了这位医生乡长的真诚。

  3(来源:国际在线)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