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七大看点再现600年前盛景,宝船遗址景区大起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08:50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记者 汪明宇 刘泱【金陵晚报报道】今年2月初,龙江地区中保村最后的两个生产队被围墙圈了起来,几家施工队进驻其中,开始了郑和宝船遗址公园工程的建设。如同中保村千余居民彻底告别农村生活一样,宝船遗址公园从一开始就注定意义非凡,从工程立项之日起,国内外媒体一直高度关注。然而主管方对外界有意保持了低调,公众对宝船遗址公园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民间流传的几个版本上。如今,宝船遗址建设已接近尾声,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开门迎客。近日金陵晚报记者深入探寻,郑和宝船终于向市民揭开了它神秘的面
纱。7月份,龙江宝船遗址景区将隆重开园,迎接八方宾客。不少读者会想,不就是600年前留下的几条“臭水沟”吗,能有什么看头?记者几天采访发现,开园后,游客将会通过六大看点,亲眼目睹600年前龙江宝船厂的造船盛景。

  看点一

  宝船“缩水”,仍是最大

  郑和宝船无疑是整个宝船遗址公园的灵魂,根据规划,一艘仿古宝船将位于公园西片,按照最初的计划方案,将参照上世纪80年代经过国务院认定的宝船尺寸和外形进行同比例仿制,长126米,停泊在港内静态展现历史。但由于多种原因,最终的宝船尺寸缩水一半。据南京宝船置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有关专家数次论证,该船将“缩水”到71米,并具有航行能力。尽管尺寸“缩水”近一半,它仍将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木船。此外,原来钢质仿木结构建造的方案也改为完全采用木料,由有50多年木船制造经验的香港船舶设计监造师叶庆球亲自操刀。目前,宝船设计图纸已经出来,据悉,一系列设计数据都有它的纪念意义。如宝船船宽14.05米,喻意郑和首航1405年启程出海;宝船全长71.1米,意即郑和出海具体日期为当年7月11号;船底至船舷为7米,喻意郑和七下西洋等,极富纪念意义游客可以好好记住。

  看点二

  不佩剑郑和铜像独一无二

  既然是宝船遗址景区,郑和铜像无疑是第一看点。站在船头、腰佩宝剑,举目远眺的郑和形象,早已深入了许多了解郑和的市民心中。因此,无论在福建、云南还是江苏太仓,所有的官方郑和像都是一个版本,即佩剑儒像着官服,包括容貌穿戴的细节都无差别。然而,市民如果到了景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郑和像腰间的佩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书卷”。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造船图纸,是和专家反复商量的结果,因为,郑和当年下西洋带了很多水兵,但航海归来未侵占一分土地,因此郑和是和平的使者,龙江宝船遗址的郑和像的剑也换成了图纸。据悉,除了郑和像外,附近还有8个组群反映出当年造船的场景,有拉锯子的,做木工的,让游客体味到当年船工们劳作的情景。

  看点三

  珍稀航海图终于面世

  郑和航海路线图,很多地方都有记载,然而宝船遗址景区里的航海图,保证你没有见过。专家告诉记者,郑和当年下西洋时,船队专职配了书记官随行记录,内容包括所到地域,甚至当年的天文星象等,内容翔实,让人惊奇,但原本为私人收藏,全世界没有多少人见过。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游客了解郑和航海的壮举,遗址公园把航海图“搬”了来。据介绍,整幅图将用青铜铸就,气势磅礴,其中郑和出海时星相图的点点繁星特地用了黄铜点睛,形象逼真。该人士介绍说,航海图下方将是要雕的航海船队阵型图,上下结合,让人犹如置身当年航海的船队之中。在遗址景区西侧,游客还会发现一个巨形的沙盘状图形。原来,为了让游客更好地理解郑和当年七下西洋的具体行程,公园除了把航海图复原外,还特地绘就了航海路线图,不仅把当年的地名翻译成今天的称呼,还把7次路线重叠的事例放到一起,十分简洁,让游客一目了然。

  看点四

  发兵五路,万里之遥收集郑和碑

  长205米的碑廊是遗址景区最有看头的一处。其间中碑亭是最核心部分。行内人透露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分量最重的郑和碑:正中间的是天妃宫的龟驮碑,两侧分别是郑和船队集结时太仓浏河镇碑、船队出海时福建长乐碑、印度古里及斯里兰卡锡兰山的郑和碑。当然,5块碑是全仿的,但该负责人强调说,只是根据现场条件在外形尺寸上有些变化,碑文及碑形等全部不变。另外,碑廊中收集了郑和下西洋的所有诗、文、铭,全用青铜制成,古诗不仅配中英文对照,还有据诗创做的画。该负责人告诉记者,54首诗中有10首是今人根据史料创作的,创作人和作画人均为目前省内最高等级的作家、书法家、画家,连导游词怎么个说法也由他们亲自执笔呢。

  看点五

  郑和带回来的植物景区安家

  郑和下西洋,除了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外,他带回来的大量外来物种,也丰富了中国的植物种类,比如剑麻。因此,到景区找找当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植物,也是游客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据说有十几种。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这些特殊植物外,景区从乔木、灌木到花草,大大小小种了100多种植物。景区的水生植物需要洁净的水源,但记者了解到,目前四、五作塘底部仅淤泥就有3米厚。因为文物保护的原因不能随便清除,施工人员便一方面种些水草净水体,另外再放养草鱼、鲢子鱼等,并辅助以泵站换水,以保证水体清洁。

  看点六

  作塘内灯光制造波浪

  不要以为景区内三个“水沟”(作塘)只是景区的陪衬,到了晚上,它将会波浪涌动,成为景区内最美丽的风景。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是亮化的功效,其中最美妙的所在是五作塘,乍看去像风吹起浪。原来水下安的是波浪形灯,这种灯亮起来会通过光线的转换把水面映出人造波浪的效果,煞是动人。技术人员介绍,景区的亮化是下了番功夫的:所有的草坪灯用的是太阳能;所有建筑瓦棱灯用的是高科技的LED技术,白天看起来灯具只有拇指大小,到了夜间能把所有的瓦棱凸现无余;所有的庭院用的是仿古灯,还有部分船形灯。

  看点七

  巨型船闸,感受当年造船艰辛

  了解宝船遗址景区,除了眼睛看之外,按照规划,宝船遗址景区内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篷厂作坊体验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一试身手,充分体验600年前的造船盛景。这个体验区由一个巨大的水闸系统组成,工程人员告诉记者,建造宝船时,水闸就把水拦起来,宝船造好后,闸门拉起,引入长江水,宝船就可开出船厂。记者昨日在现场体验了一把,水闸由人工通过两套绞轮开启,记者试图模仿古代工人启动水闸,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水闸有一点动静。看来,游客想体验,还真要费点“功夫”了。工程负责人介绍,除了水闸外,宝船遗址景区内还有航海科技雕塑、航海体验台、宝船部件雕塑等组成的航海体验区,建成后,将成为南京第一个体验式公园。

  悬念

  景区建成将收门票?

  记者采访了解到,宝船遗址景区建成后占地280亩以上,总投资非常巨大。据悉,由于景区内存在大量珍贵物件,因此必须要封闭管理。有关人士透露,这么大的公园,管理费用不会少,因此景区开放后收不收费,也成了有关部门近期研究的重点。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如果收费,景区的收费标准将考虑征求民意。

  两点变化

  变化一:

  77米高郑和像被否定

  最早公布的宝船遗址景区的规划中,将在南京江心洲北端建一座郑和雕像,郑和像高达77.7米,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也只有46米高。规划者策划,这座雕像将成为南京的“东方明珠”,游人可进至雕像内部,进一步了解郑和航海文化;游客可乘内部电梯直达2至3个观光层,甚至还可通过郑和的眼睛来“和郑和一起看世界”。如真能如此建造,未尝不是一件高兴事,然而,建设方日前明确告诉记者,这个方案最终遭到否定,不会予以考虑了。据透露,除了资金方面的原因外,学术上对郑和像的争议也是导致它被否决的重要因素。

  变化二:

  为保护文物放弃造船盛景

  在建设前,遗址景区内的六作塘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出土文物1000多件。按照原方案,六作塘前准备建一条60米长的大船。船的后部用框架结构做出尾楼,呈透明状,尾楼上还放上部分出土文物供游客参观。大船的前部则是正在制作中的状态,并在当初考古发掘的现场保留一个基坑,注明考古年月、内容等,游客来此可以亲身感受到造船的情景。但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坑修建必然要破坏作塘堂底部地形,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这一方案已经放弃,工程人员遗憾地说,“尾楼”我们都基本建好了,不得已,拆除。

  链接

  作为下西洋的发源地和起锚地,郑和在南京留下了大量遗址遗迹。为了让这些遗址遗迹完整地展现在市民面前,除了宝船遗址景区外,还有4个以郑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将在年内相继亮相。

  郑和墓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麓。目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以来,江宁区政府再次对郑和墓进行全面整修:墓园、墓包、墓道全部更换成石质材料;新建一座石质牌坊;扩建陈列室,并更名为“南京郑和墓史料陈列馆”。整个工程预计在6月上旬完成。

  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原为郑和府邸的后花园,园内主要有郑和像、郑和纪念馆以及郑和生平事迹及重要文物展,占地2.4万平方米。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白下区投资1亿元改造扩建郑和公园,更新展示内容,丰富展示手段,提升展示等级,把郑和公园建成文化性的纪念场地、开放式的市民广场。郑和公园改造工作将于6月底前结束。(编辑 晨光)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口蹄疫疫情进展
高考最后冲刺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诺贝尔奖得主来京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艾滋病调查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