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珍贵抗战流亡日记在宁发现,专家称史料价值珍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0:16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陶菲【金陵晚报报道】中华东门仅有半扉可通,行人并拉夫作工,市内交通除少数军用汽车及少数军用人力车外别无所有,市民面带愁色,沿线一带已满驻军队……乡村到处饥饿,惟都市却为繁华奢侈享乐崇尚摩登……长沙、武汉、芜湖、安庆均呈现都市的疯狂,所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至湖口城,阅九江日报知敌寇已由广德、湖熟、淳化镇、高桥门侵入京市光华门、通济门外占领空军总站……南京恐将不保矣……上面的这些文字并非来自官方的档案记录,而是摘自1937年底南京高岗里小学校长的“流亡
日记”——《流亡记》。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当记者在私人藏品馆——民国大公馆翻开这本首份发现的民间逃亡记录时,三十二岁的小学校长周廉臣对流亡生活的无奈、伤心与恐惧,一点一滴地汇集成日军侵华后中华大地上一幕幕真实而又悲惨的历史画卷。

  3个月颠沛流离的流亡

  根据日记记载,周廉臣是在1937年11月26日开始流亡的,流亡之前他和三弟首先赶回镇江县看望父母。由于当时汽车交通已经断绝,他们只有从南京步行出发,经淳化、句容、白兔等地,于29日回到位于岗下的家中。其间,遭遇溃兵、炮击、难民、拉夫……1937年12月的南京,充满了悲凉、离别与灾难。12月2日,周廉臣与家人挤上一列列车,在悲凉中离开了南京。车至芜湖,等了七八天才得以登上一艘军用船,过繁昌、无为、怀宁直至江西彭泽、九江。12月11日,九江日报刊发南京战况,周在日记中伤感地记述道:“南京恐将不保矣,惨哉!”12月13日,周及三弟别九江西上,行船途中遥望庐山秀美身姿。周在日记中写道:“我锦绣河山行将被倭寇铁骑横逞,可慨也!”12月19日,周流亡至汉口,整理行装后,挤上一列军用列车向长沙方向流亡。在寒冷、肮脏、嘈杂的车厢中,全家人没有目标地预想着未来。一路上,城市混乱、乡村荒芜的景象让周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空袭轰炸、伤兵滋事又让周胆战心惊……过长沙、走湘潭,至衡阳,周廉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记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灾难让这位知识分子痛苦却又无奈。次年2月6日,周及全家到了衡阳。然而日记到此却突然没有下文。专家分析道,周廉臣最终的目的地可能是桂林,因为日记第四章的标题是“由湘至桂林途中”。没有下文可能在路上散佚了。

  日记附录记载日军暴行

  除了一万多字的流亡记述。在日记的后面,作者周廉臣还怀着痛苦与愤怒的心情抄录了报纸上关于日军暴行的新闻、抗日歌曲并创作了“说与做”、“骂汉奸”等抗日时评文章。在“倭敌兽行录之卧薪尝胆、耻自此仇”中周抄录路透社译电:(松江)房屋皆被炸毁,几无一房屋未遭炮火击……其惨凉之景象令人可怖,城中存在惟一动物为饱啖尸体之野犬。昔日人烟稠密之松江今日该处谨见藏匿于法国教会之内五老者而已……上海南京间昔日人口稠密之区域今已悉成焦土……2月17日,当周廉臣在报上看到“敌在镇江大肆屠杀”的报道:房层被毁殆尽,断壁残砾满目凄凉,当地之民众除有一部分入山匿避外,其余均被残杀,尸首狼藉、血流成渠,演成空前之惨剧……父母、孩子生死不可获知,痛苦的周廉臣写道:“镇江为本县县城,此消息后,痛泣在胸热血为之沸腾,非复斯仇誓不休。”另外,周廉臣抄录的新闻还有记载了侵略日军在南京实行暴行。“劫后之南京惨状”源引国民党中央社香港22日电南京讯:自本年(指1938年)1月1日起,(日军)每次皆侵入以武力掳去少女……南京被日军占领迄39日,但仍有许多地方大火尚在焚烧之中,恐怖之时期仍未度过,所有商业区均成废墟,除野犬纷出觅食外,绝无人迹,现除难民区外,全城已成空城……

  专家称史料价值珍贵

  40页泛黄的宣纸,清秀端庄的蝇头小楷,记录的却是67年前一个南京人因战争而开始的流亡生活。据了解,这本《流亡记》是由南京收藏家徐先生的私人藏品馆民国大公馆偶然发现的,是目前首份发现的南京人以亲历见闻形式记录下1937年底前后因日军侵华而悲惨流亡的日记。南京地方志办公室史料专家吴小铁翻阅日记后表示,周廉臣的流亡大背景应该是在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全面内迁、首都难保的情况下,流亡路线也是直指衡阳、桂林等当时的大后方。吴小铁认为,以前公众对南京迁都及后来发生的日军暴行比较清楚,因为有官方的档案记录和一些外籍人士留下了日记、资料和图片。但是,关于一个普通南京人在战争、灾难来临时怆然离家、悲惨流亡的资料却非常少,这份民间档案的发现,使日军侵华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灾难更加立体化,填补了一个空白,很有意义。南京出版社副编审、地方史专家卢海鸣博士也表示,与官方全面记录抗战历程的档案相比,民间档案并不完善。这本“流亡日记”的发现和公布,正好弥补了上述不足,“从史料意义上来说,这本并不显眼的普通人流亡日记不亚于前期发现影响甚大的《程瑞芳日记》、《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及《东史郎日记》等,是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又一珍贵物证。”

  日记内容摘抄

  有代价的死即生之门径敌人的大炮不断向我们轰,敌人的飞机不断向我们炸,敌人的刀枪不断地向我们斩戮……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敌人死我们一个,我们得死他一双,一句话就是以死还死……现今社会上一般矛盾现象一方面壮烈牺牲,一方面依旧娱乐;一方面徒步向前方增援,一方面包车运家具避难;一方面吃素念佛,一方面斗角勾心……骂汉奸你祖先在中国,你本是中国人,像这等做汉奸岂无报应;为什么投东洋丧尽了良心,有朝日暮途穷、走投无路问(你怎么办)……(编辑 草非)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