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神秘王国的现代足音——西夏文物全国巡展片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15:09 宁夏日报

  2005年5月24日上午,外出近3年的西夏传世珍品鎏金铜牛、力士石碑座等199件文物安全回到“老家”。至此,宁夏博物馆主办的西夏文物全国巡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2002年10月自广州南粤王博物馆布展以来,西夏文物辗转广州、深圳、福建、上海、北京等地,从西夏文字、金属铸造工艺、陶瓷器、佛教艺术和建筑石雕艺术等方面,展示了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每到一处,展览都引起不小的轰动。

  鎏金铜牛惊艳上海滩

  2003年9月26日,由宁夏博物馆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消失的神秘王国》正式开展。其中,国宝鎏金铜牛的开箱过程经东方卫视直播后,整个上海为西夏文物惊叹不已,当天参观者逾8000人。应许多白天上班无暇参观的市民要求,主办方还专门增设了夜场,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间9点。

  国宝鎏金铜牛是1972年出土的。当时,在对地下21米深的西夏王陵进行挖掘时,考古工作者从尸骨堆中发现了一只“牛角”,从而带出了这只旷世独有的“鎏金铜牛”。铜牛身长1.2米,重188公斤,全身散发着柔和的金光,四腿呈内屈跪伏状,牛首高抬,两角弯出优美的弧度,颈部宽厚有力,皮肤皱痕明显。尤其是双眼炯炯有光,却又呈现温顺之态,神情极似鲁迅先生笔下的“孺子牛”。经考证,这只铜牛是西夏王陵的陪葬之物,后被定为国宝。

  专家指出,当今中学历史教科书里谈到古代鎏金技术时,就是以此牛作为配图和解说对象的。它也是宁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外出展览,宁夏博物馆为它保了2亿元的险。

  深圳人“独占鳌头”识鳌头

  阳春三月,滨海鹏城迎来了大漠丝绸之路的驼铃声。2003年3月4日,由深圳市博物馆和宁夏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大漠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西夏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市博物馆开幕,展期1个月。

  “独占鳌头”,是中国人最常用的贺语祝词之一,但许多人可能从来不知“鳌头”是何形象。宁夏博物馆将一琉璃“鳌头”从塞北搬到了江南。其实,“鳌头”的学名叫做“鸱吻”,传说是海里一种能喷浪降雨的鱼,质地为陶底,表面施有绿色琉璃,釉面光滑,形态为龙头鱼尾形,“龙口”张须露牙,双目圆睁,形象威猛生动,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称得上“龙头老大”。这个琉璃“鳌头”在深圳展出时,工作人员发现有许多参观者冲着鳌头默默祈祷。细问之下,才知他们都希望观此鳌头后,事业、学业能“独占鳌头”。

  “瓷蒺藜”威力似地雷

  在福建展出时,许多军事发烧友对威力无比的西夏武器“瓷蒺藜”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党项是我国古代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它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西夏王国,得益于不少自制的军器火器。“瓷蒺藜”就是一个类似近代地雷的有着巨大威力的武器。这种只有拳头般大小的圆球形瓷体表面几乎全部呈钉状,唯有接地处扁平,以便置于地面而不翻滚。作战时,西夏人将它抛到地上,当敌人马军进攻时,马蹄就会踩中“瓷蒺藜”,导致人仰马翻。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多次征讨西夏无功而返,最后一次更是直接被“瓷蒺藜”掀下马,不久便因病而逝。虽然“瓷蒺藜”直接导致后来蒙古大军对西夏人和西夏文明实施了灭绝性的毁灭,但它的威力也可见一斑,因此在军事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西夏佛经进京验明正身

  2003年11月15日,《走进神秘的西夏王国》在北京孔庙开展。这次展出的西夏文物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实物———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它是1991年在贺兰山拜寺沟方塔清理出来的,共9册10万字。虽然距今已近800年,纸张质地依然不脆不软,完好无损,文字清晰。据专家介绍,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经有活字印刷的一些记载,但在中原地区一直没有找到实物佐证,所以有一些国外学者对活字印刷起源于中国表示怀疑。展出的西夏文印刷佛经就是有力的实物佐证,从中可以看出,当地的印刷是活字印刷,既有泥字的,也有木版的。这就表明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就很发达,而且其技术很可能是从中原传入,有力地驳斥了活字印刷起源于其他国家的说法。

  西夏文字谁人识

  据宁夏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每到一处展览,介绍西夏文字的展柜前总是聚集着不少人,有人专程前来,为的是找专家鉴定一下自己手中的文物上,书写的是不是西夏文字。据介绍,西夏文字是我国少有的少数民族自创文字。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国。而早在1036年,就模仿和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了西夏文字,并在十几年间推广开来。这6000个字多为会意字,笔画繁多,而且多用撇和捺,没有汉字常用的竖钩。目前,国内能认识西夏文字的人只有10人左右,认识西夏文草书的就更少了。展品中的一枚方印,专家研究了20年,才识别出是“首领”二字。

  西夏创制出自己的文字后,为了让汉人方便识读,便陆续分门别类编制了20余种字典。参展的一本叫《蕃汉合时掌中珠》的字典十分有趣,听它的名字,还有点儿现代“掌中宝”的意思呢。可惜的是,上个世纪初,外国探险队的盗掘,使大批西夏文献流失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其藏品数量甚至超过了国内,《蕃汉合时掌中珠》的原件便在俄罗斯。

  《大夏寻踪》隆重谢幕

  2004年12月20日,西夏国宝二度进京,以《大夏寻踪》为题在国家博物馆展览5个月。参展的文物共计19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54件。之后,西夏国宝结束了长达近3年的神州云游,回到宁夏。据宁夏博物馆副馆长李彤介绍,这次展览是宁夏文物展览史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新消息报记者高晓刚)新闻来源:新消息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