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高级知识分子普遍健康透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01:07 半岛晨报

  昨天,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顾元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大连市殡仪馆举行,人们在和这位51岁就英年早逝的杰出力学专家做最后告别的时候,无不怀着沉痛的心情,因为他们失去的不但是朋友和亲人,更是国家的杰出人才。一位参加告别仪式的朋友说:顾教授太累了!

  同样的不幸以前就有发生:2005年1月22日晚,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36岁的焦连伟突然发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4天后的1月26日中午,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
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因肺腺癌不治去世。

  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早逝,让人不得不认同高级知识分子是“过劳死”高发人群的事实。

  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走了

  “2005年5月,顾元宪赴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第6届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术大会,任职国际学术委员会成员。此次出国前,顾元宪连续三天三夜工作,加之旅途奔波引起过度疲劳,导致心脏病突发,因公殉职,于2005年5月30日4时20分永远离开了我们。”关于顾教授辞世的原因,大连理工大学这样描述。

  顾元宪1954年7月31日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是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首批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他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获得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并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200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

  这一连串的成就和荣誉的背后,就是不难想象的劳累和辛苦。

  顾元宪的女儿顾潇在网上作文纪念父亲的时候,让人流泪的话语道出了父亲的辛苦:

  “老爸,你在休息吗?不要工作了,也不要再忙了。你累了,好累好累,你也该歇歇了。

  “如今我无法在黎明中看到你正准备休息的身影,也无法在深夜中看到你钻研科学的身影。

  “你是否记得,很多次中午,你都很晚才回家,临走前说好回家吃饭,可回到家却说吃过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你经常由于工作繁忙在办公室里啃面包吃盒饭。在你心里事业胜过于你的身体,也意味着胜过于一切……

  “我悔,为何当初没能告诉老爸,这已经足够了,不要再干了。 我怨,为何当初没能让你好好休息,不让你那么操劳。”

  顾元宪的学生郑毅说,作为学者,他孜孜以求,求真务实,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勤奋探索;熬夜对他而言早已成为习惯,他在会上睡觉的样子,相信每个曾在组里工作过的人都记得,但没有人认为老师是在偷懒,因为他太忙了,太累了,真的太累了,他一个人承受着正常几个人的工作量。

  是什么样的意志支撑着他如此忘我甚至拼命地工作?在一次和顾老师同坐一车的时候,老师的回答令人震撼,顾元宪说,力学是多数工程学科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工程水平,中国一定要有人去做,而且要做好。人要有责任感,要为国家做些事情,要干一行,爱一行。“我可以深深感受到,这种思想已经融入到他的灵魂深处,他时时刻刻都在身体力行地执行着这种信念。”

  多数人认为是劳累导致悲剧

  大连理工大学电视台学生记者周会峰描述了一个细节:

  在去年的钱令希奖学金的颁奖会上,在钱先生评述顾教授的时候,顾教授哭了,当时他记录下了这一镜头,只可惜这个镜头现在不知去向。在他的眼里,顾教授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正因为如此,顾元宪对工作、对生活、对朋友都会用心灵去感受,这也是一些同学、同事、朋友认为他太累的原因之一。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工程机械学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涂善东在唁函中说:“哲人虽逝,而风范长存,元宪有太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等也应以他为鉴,更多地爱护身体了。这样的牺牲,代价无疑是太大了!”

  973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杜强在唁函中讲述:“1999年秋,973项目申请香山再答辩那天,元宪连夜从大连赶来,上午为我再过了一遍答辩稿,谆谆嘱托,下午答辩完后,他忍着肿了半边脸的牙痛,热情邀我一起吃晚饭。两人在中关村一家很普通的小饭馆里,一边同庆答辩的圆满成功,一边憧憬项目可能立项后北京和大连的进一步合作,气氛非常融洽。元宪毫不计较我的无知,他知道我在项目组织上经验贫乏,便十分认真地给我分析情况,交流经验,使我获益匪浅。饭后他又匆忙地连夜赶回大连。那是个充满了压力的日子,傍晚的交谈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细细品味我们的工作和辛苦的意义,让我从一天的紧张和疲乏中解脱,这令我至今难忘。顾元宪教授的敬业精神值得我尊敬。”

  高知分子过劳引发关注

  顾教授的因公殉职绝不是个案。

  更加耐人寻味和使人遗憾的是,有关知识分子“过劳死”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集中暴露,当时的蒋筑英等人英年早逝,一度引起高度重视,但时隔20年后这仍是一个严酷的社会问题。

  时下,因工作时间过长、强度过强而引起身体状态不好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科技教育界人士,每天超强度工作及加班加点,体力和脑力往往得不到及时休息和恢复,出现透支现象,很容易出现过度疲劳而引起亚健康状态乃至造成“过劳死”。国际上对“过劳死”的普遍定义为:一般认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继而丧命。

  一些人士呼吁,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是民族的脊梁,社会的财富,理应受到特别重视和照顾,有健全的保障机制。首席记者辛敏娟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