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白发守护人 自愿意栖居破败孔庙(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09:59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 ||||||||||
楚天都市报记者向勇 通讯员 揭兴旺 实习生 张瑛 昨日,在新洲东部大别山麓的古驿道旁,在这几经兴废,少人问津的问津书院,两位老人又在做每日必做的功课。数十年来,他们风雨不辍。 这里是我省唯一的孔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汉,兴盛于宋,复兴于明清。自上世纪初遭毁弃,“文革”期间更遭人为破坏,院毁碑覆。 很少有人知道,文革结束至今,有这么一对夫妇,一直守护着这里,保留着这千年孔庙的一点香火。 “这是我一辈子的事。说起来,也就是一个缘字。”陈仁旭端坐于木椅上,缓缓地说。 在陈仁旭的童年和少年,这一带是日寇出没的地方。他记得,父亲东躲西藏时,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新旧两套《问津书院志》,另一样就是儿子。“也就是我了。”他笑了笑。 父亲没读过书,但爱看戏,一生对身旁的孔庙尊崇有加。 这种记忆,成为陈仁旭一生的“书院情结”。 清末书法家张翼珍题写的“问津书院”石匾,多年以前就已支离破碎。昨天,陈仁旭带记者看了一堆碎片,拼起来,依稀可见“问津书”三字。 “我找回了21块。”他说。 文革期间,陈仁旭眼见书院遭毁损,却不敢说话,但他暗暗留心,看那些被毁弃的文物流向何方。 文革一结束,陈仁旭开始守护书院,不让人再动一砖一瓦,并四处寻访旧物,千方百计,使其重归书院。 康熙初年的“重新问津书院碑记”石碑、龙纹石雕、4根石柱……被陈仁旭从各处寻回。 孤独守护15年后,1991年,当时的新洲县文化局给陈仁旭颁发了一个《文物保护员证》,并说可以享受每月120元的补贴。 “就是这点补贴,也像天上的云,时有时无。” 而陈仁旭每年扎纸马灵屋所得上万元,却全部投在书院的维护上。 1993年,陈仁旭夫妻不顾花甲之年,告别数处宽敞的房屋和满堂儿孙,搬到了破败的书院里。 “那时候,院子里野草丛生,还有许多蛇。”吴桂兰回忆。“我们已经70多岁了,还图什么?就当做了一场功德吧。” 据称,有关方面不久将投资1.2亿元来开发问津书院,千年古书院,将从这对痴情老人接力棒中重新焕发青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