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问题牛奶”缘何流向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5日00:53 半岛晨报

  首篇报道刊发后,本报遭遇大量收购

  6月10日,本报披露了金石滩一体重240斤的壮汉投诉喝完半袋小牛倌牌纯鲜牛奶后泻肚3天一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引起“小牛倌”生产厂家——大连华乳实业集团的重视。那么,“问题牛奶”是如何流向市场的呢?记者对此作了进一步采访。

  6月10日下午,华乳集团生产技术事业部总经理葛武鹏和一位管业务的田姓经理来到本报,对此事件作了进一步解释,并表示将对已经收回的“问题奶”进行检测。昨日,记者从华乳实业集团了解到,检测结果已经出来,葛武鹏称,鼓包的牛奶有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流向市场的。

  葛武鹏表示,小牛倌牛奶出厂前须经严格的检测程序,理化指标、感官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三项指标全部合格后方可出厂。对收回的牛奶进行检测后,没有鼓包的牛奶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并可向外界公示,鼓包的牛奶确实受到了污染。他说,污染的原因是包装袋有折痕,造成包装袋微漏,使牛奶与外界接触,外界微生物将牛奶污染导致牛奶鼓包。

  葛武鹏介绍,小牛倌牛奶生产车间对产品抽样检测每隔15分钟进行一次,包装袋有折痕的产品是绝对不允许出厂的,但不可能对所有的产品都进行逐一检测,不过到目前为止企业尚未发现鼓包的牛奶。因此,鼓包牛奶有可能因漏检流向市场,也有可能是在运输途中或保管不当造成的。

  他介绍说,小牛倌牛奶一部分奶源来自自己的奶牛场,一部分从大连市奶牛基地选购,还有一部分则是选取外地优质奶源。

  昨日15时30分许,记者又与“小牛倌”董事长宋咏霖取得联系,宋表示,鼓包原因除了葛武鹏阐述的可能外,还有一种可能是消费者在搬运过程中造成包装袋折痕,但自己却不知道。

  宋咏霖强调,华乳集团历来视产品的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发生此事件,纯属偶然。“虽然此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意外,但‘小牛倌’将以此为戒,将更加严格要求员工强化生产意识、质量意识。”

  随后,记者与受害者王景春取得联系,王景春称他买牛奶的时候没有打开奶箱,当时有几个朋友一同在场,没想到牛奶会坏。他说,发生这件事后,他现在什么奶也不敢喝了,而且至今还有泻肚症状。

  6月10日,本报零售报纸遭遇了创刊以来全市范围内的收购事件。正常情况下17时许才能卖完的本报,到当日9时,大连市内以及大连周边地区各报摊的《半岛晨报》全部售罄。众多读者和零售报贩纷纷致电本报反映收购情况。

  7时50分,本报热线中心接到一读者电话,该男子急切地问:“知道吗?大街上买不到《半岛晨报》了,我看见有人在成捆地收购你们的报纸!”

  8时,家住瓦房店的潘先生同样来电反映,连续找了几个报摊,都已经买不到《半岛晨报》。

  10时36分,庄河方面传来消息,本报在庄河的零售报纸也全部被收购。知情者称收购报纸的共3人,其中一女子是“小牛倌”的销售员。

  6月10日,记者就本报零售报纸遭遇大量收购的事情采访宋咏霖时,宋表示当天该集团员工只买了2600多份的《半岛晨报》,主要是为了给员工看。他说,他们在全市有4000多家连锁店,买报纸主要是让员工了解情况以便对消费者作出解释。

  针对本报被大量收购一事,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问题研究专家柳中权教授认为,报纸是公众知情权的维护者和体现者,公众的知情权主要通过媒体而得到体现,因此,媒体有责任让公众知道信息。如果是恶意收购报纸,则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也是对媒体采访权的侵犯。这种行为只会使企业形象受到更大伤害,而信息却是不可能被完全封锁住的。

  本报常年法律顾问、辽宁蓝城律师事务所律师尚永海认为,恶意收购除侵害了公众知情权外,还对报纸的发行权造成了侵害,阻碍了报纸正常的发行渠道,导致发行不畅。这是一种花钱封杀报纸的侵权行为。

  记者孙胜慧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精彩铃声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