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沙兰水殇(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7日09:09 东方网
沙兰水殇(下)(图)
  今年11岁的孔令伟,是沙兰中心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他和其余40多名受伤的同学一起,在宁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由于喝了脏水,几天来,孔令伟一直高烧不退,还伴有腹泻。尽管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孔令伟终究还是幸运的,因为在这次洪灾中遇难的所有小学生,都和他就读于同一所学校。根据目前的统计,已经有97条幼小的生命被洪水吞没,还有多名学生失踪,至今没有找到。

  (孔令伟:其中还有我小妹和我姐,我姐五年级,也都没了?没了。)

  (高爽:你跟阿姨说说,那天水是咋来的?你还记得不?(一直摇头)

  提起洪灾当时的情景,在医院养病的四年级小姑娘高爽不住地摇头。她妈妈告诉记者,几天来高爽茶饭不思,睡觉时经常惊醒。那天的经历就像一场噩梦,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梦醒。

  (张博的妈妈:满操场哭声喊声,就看着家长/肩膀扛着孩子,死得太惨了。)

  (张博:那你现在还想去上学吗?不想。)

  (死难者孟乔的妈妈乔玉兰:从小她就是那样,特别关心我,一点吃的也舍不得吃,给我吃,妈,你吃。)

  13岁的孟乔是沙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聪明善良,成绩优秀。然而洪水并没有怜惜这个可爱的女孩。

  (死难者孟乔的父亲孟庆森:小孩在屋里,连出来还没出来。)

  孟乔的遇难让母亲一病不起,而父亲现在每天都要去殡仪馆,等待事故的善后处理。

  灾难过后,不少人对当时的应急救灾工作提出了质疑。因为当村民们发现山洪泥石流并打算报警的时候,居然找不到人。

  (吴兰英:我打110,110没人接。)

  (孙本栋:当天是周五,而政府机关和公安部门没有一个值班的,没有一个接电话的。)

  更让人感到痛惜的是,有消息说,上游和盛水库早在灾难发生前半小时,也就是下午两点整,就曾经给沙河镇打来紧急电话,而这个人命关天的电话,同样也没人接。

  (孙本栋:上游知道连降暴雨,三个多小时的暴雨,恐怕危及下游沙兰镇,据说能有20里的路程,要按流量来说,半个小时,组织抢救时间比较及时的话,可能造不成这么多人员,孩子(伤亡)的惨剧。)

  6月12号,涉嫌玩忽职守的沙兰镇党委书记和派出所所长因此被立案侦察。

  (牡丹江市常务副市长靖殿云:这个事正在调查核实,而且大家反映的有关责任人已经停止工作,临时拘留了。如果事实核实的话?追究责任。)

  牡丹江市常务副市长靖殿元告诉记者,目前事故原因已经基本查明,沙兰镇过去叫“沙兰坑”,镇子本身就地处低洼,学校又建在镇里的偏低处。(标板)沙兰河上游强降雨造成沙兰河水出槽,短时间形成高水头,冲入校园,最终酿成灾害。眼下,当地正在竭尽全力处理善后事宜。

  (牡丹江市常务副市长靖殿云:整个救灾工作应该说是及时的,特别是救助人员方面,连夜作战,很多人不休息,很多人已经好几天基本没有睡觉。)

  灾难发生之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各级政府共抽调5000多人投入救灾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寻失踪人员。经过5天的搜救,至今仍有8名失踪人员不知下落。

  (牡丹江军分区参谋长李开宇大校:当时的时候水非常大,由于我们作业条件非常少,而且来得比较仓促。0221对搜索工作也带来一定的难度。)

  眼下,抗洪救灾工作依然在紧张进行,在沙兰中学,劫后余生的100多名沙兰中心小学学生,也已经恢复上课。然而在这场灾难中,除了天灾,还有一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山洪泥石流的爆发,往往是一个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象征,在当地采访时,记者就专程前往附近的小北湖林场观察了一番。

  (记者出镜:2924其实沙兰镇原来叫做“沙兰站”,在《林海雪原》的第一回当中曾经对这个地方有过详细的描述,它曾经以林木茂密、仿佛林海一般而著称。)

  (孙本栋:沙兰地区靠近茫茫的林海,但是农民开荒开地的比较严重,造成很大的水土流失。)

  作为小北湖林场的工作人员,孙本栋对于这场自然灾害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所谓的“天灾”,事实上都跟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有关。

  (当地农民:这树林子你看这边上还有点树,到里边基本上就没多少树了,【都是地了?】地,苞米啦,黄豆了。【那要是发水呢?】那发水的话,老百姓就遭殃呗!)

  编后语:

  上百条生命,在突然来袭的山洪泥石流中一闪而过,就此被彻底吞噬,回顾这场灾难,依然让人感到悲怆。尤其是看到那些劫后余生的孩子们重新开始上课时,难免会使人联想起那被洪水摧毁的校园,联想起那些遇难者挣扎时留下的印记,联想起那97条无可挽回的幼小生命。

  悲剧已经发生,洪水中的死难者,留给家人的是难以抵御的悲痛,留给社会的则应该是沉甸甸的教训。目前,涉嫌玩忽职守的责任人已经被立案调查,黑龙江省省长不但亲自指挥救灾工作,并且还异常沉痛地自请处分,应当讲,这正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反思。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两百年不遇的山洪泥石流怎么会突然爆发,却是一种更宏观的思考。人和环境之间怎样才能实现和谐共存?这个永恒的话题,是否总需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才能得出最终的答案呢?

  作者:金翔

  (来源:东视广角-东方网)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父 亲 节
送给父亲节日礼物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