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老建筑是年轻深圳的底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8日05:37 深圳商报

  老建筑是年轻深圳的底蕴

  热心读者纷纷致电本报关注上海宾馆去留,市民建议立法保护15年以上有纪念意义老建筑

  《上海宾馆去留牵动深圳人情怀》后续报道

  【本报讯】(深圳商报记者黄顺张莹)本报《上海宾馆去留牵动深圳人情怀》报道见报几天来,热心读者纷纷致电本报发表他们对上海宾馆去留的看法,其中持“不能拆”意见的超过8成。他们认为,讨论上海宾馆去留只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保存深圳老建筑背后的意义。市民黄先生还提出了“应该为深圳超过15年有纪念意义的老建筑进行立法保护”的建议。

  上海宾馆没了会对深圳“失忆”

  在来电的几十名读者中,除两名读者持“无所谓”态度、一名家住南山的蒋先生表示“不破不立,应该拆”之外,其他读者均态度鲜明,表示“上海宾馆不能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拆除上海宾馆”持同意和中立意见的3名读者来深圳的年数均未超过8年;而“反对拆上海宾馆”的读者中,则有超过85%的人在深圳住满了10年。

  在福田上班的蓝女士来深已近20年,她深情地表示:“上海宾馆伴随着我们的青春、成长、约会,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巨大,怎么能说拆就拆呢?”她说,如今每个人都在各地之间穿梭、工作,对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印象。“一旦有一天我离开深圳去外地工作几年,回来后若是发现记忆中的上海宾馆没了,那岂不是突然会对深圳失忆?”

  宝安的朱先生告诉记者:“上海宾馆是深圳的重要地标,是一个商圈的标志,可以说不知道上海宾馆的人算不上深圳人。如果把它拆了,会让深圳人感到伤心。”

  来深圳13年的王先生是昨日最早打来热线电话的读者,他第一句话就是“不能拆”。王先生说他对深圳的第一印象就是上海宾馆,“当年坐中巴从南头进关去罗湖,途中让我惊叹的就是罗马风格的上海宾馆。”

  “保护老建筑让城市更有底蕴”

  昨日的讨论中,许多读者“跳出”了上海宾馆去留问题本身,谈到了保护深圳老建筑背后的意义。

  家住梅林一村的张先生说:“《深圳商报》对上海宾馆、深圳大剧院等建筑去留问题的讨论非常好,也很有必要。这些建筑年龄都在15年以上,是年轻深圳的宝贵文化财富。”

  在罗湖工作的徐女士是1988年来深圳的,她告诉记者:“深圳本身的历史很短,要是再拆掉历史相对较长的上海宾馆,多可惜。”徐女士说,许多欧洲建筑经过上百年还存在,都是一年一年保留下来的,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象征。

  蓝女士认为,深圳除了上海宾馆外,还有一批“有点历史的建筑”,比如市图书馆、体育馆等等,“保护老建筑,是为了让我们这个城市越来越有底蕴,而不是浮躁地拆了建、建了拆。几百年后,如果我们子孙后代还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上海宾馆、图书馆、地王大厦……那将是让他们多么自豪的事情。”

  “希望政府出面保留老建筑”

  在南山工作的耿先生表示,像上海宾馆、深圳湾大酒店等建筑是属于它们各自的产权所有人的,“理论上讲,我们无权决定它们的去留。但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深圳的可持续发展。”耿先生说,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特别是建筑保留的时间越长,它就越应该体现一种公益性,从这方面考虑,这些建筑似乎就不完全是‘私有’了。”

  市民黄先生建议,对于深圳有纪念意义老建筑的去留,政府不仅应该出面,更应该立法:“深圳很年轻,但它浓缩了其他城市上百年的发展,所以应该制定一部地方法规,凡是15年以上的建筑,如果要拆除或者改造,必须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因为一座建筑一旦上升到文化价值的高度,就不单单是企业的事了。”

  上海宾馆门前车水马龙。有市民说,上海宾馆是深圳的重要地标,是一个商圈的标志。深圳商报记者廖万育摄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黄顺张莹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