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活着走出战俘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1日07:47 华商网-华商晨报
活着走出战俘营(组图)
如今,战俘营遗址里斑驳的墙壁上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记忆

  本报记者 蔡敏强 摄

  名词解释

  沈阳美英战俘营

  被称作东方“奥斯维辛”的集中营———全世界惟一幸存的二战战俘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沈阳建立了一个专门用来关押日军从太平洋战场俘虏来的美、英等国战俘的集中营。从1942年11月至1945年8月,盟军战俘在这里饱受奴役,受尽凌辱,死亡率高达27%,相当于德国纳粹集中营的近7倍。

  老照片
活着走出战俘营(组图)
当年被关押的战俘住在这里

  本报记者 蔡敏强 翻拍

  亲历者说
活着走出战俘营(组图)
爱伦 本报记者 张墨寒 摄

  高墙、电网、疾病、虐待、死亡……这是美国二战老兵爱伦(Allen)对于沈阳美英战俘营的大部分记忆。1942年~1945年,爱伦和他的近1500名战友在这里渡过了“蒸发了生命”的3年。

  近两年来,爱伦曾来过沈阳两三次,记者曾用英语对他间断进行过几次访谈,而他每一次回忆,总不禁用手捂着头抑或耸着肩,在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里,惟一一抹温情,便是沈阳人对他的帮助。

  在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与青光街之间,有一组看似普通的水泥楼群。特别的是,它的院墙高2.5米,整个院子东西长约360米,宽约140米,楼梯建筑时间为上世纪40年代。

  那就是美英战俘营遗址。

  两年前的“九一八”,当年沈阳美英战俘营“362号战俘”爱伦和他的战友们故地重游。爱伦在战俘营旧址,如今的中捷友谊厂内曾捂着头说:“在沈阳战俘营的3年,我们的生命蒸发了。”

  被俘 从菲律宾到沈阳

  “我们被遗弃在巴丹岛,没有药品、没有飞机……甚至没有人给予一个诅咒!”爱伦在他的回忆录《被遗弃在巴丹岛》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1941年12月,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年轻的美国空军爱伦抵达菲律宾不久,美军就遭遇全面溃败。爱伦和他的战友们被困巴丹岛,随即沦为战俘。

  随后,爱伦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巴丹之旅”。1942年10月6日至11月11日,几经周折后,战俘们被押到沈阳北大营,战俘中还有英国、荷兰、澳洲的盟军俘虏,总人数达到1500人,其中少将以上军衔者达17位。

  “我们到达沈阳的第二天早晨6点,日本人开始点名,他们命令我们必须用日语喊出自己的战俘编号,对于战俘来说,这是一种羞辱,我无法忘记,自己的号码是‘362号’,从这以后我渐渐淡忘了自己的名字。而在我看来,我的父母亲朋好友们,也一定是以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失踪了,他们只知道我被遗弃在巴丹岛……”爱伦无奈地捂住头。

  1943年7月,战俘们搬至当时的奉天(沈阳旧称)东郊的一个新建成的专用战俘营,即保持到如今的美英战俘营址。

  受虐 151天内死亡201人

  时隔62年,记者探访了当年的战俘营宿舍旧址。这幢楼的墙壁非常厚,窗户不仅小而且很少。每层10个约12平方米的房间,即便是在白天,走廊里也只有一缕从惟一一扇落地窗户里射进的光,在漫长的走廊中,记者只能摸索前进。

  沈阳的冬天,使得爱伦等当年的战俘们都感到不适应。“冷,这是我的最大感觉。那时沈阳的最低气温达到-40℃,而冰窖般的营房里,几乎没有任何御寒设施,我们只好在床上翻来覆去,但依然无法入睡。后来我们对睡眠也产生了恐惧,因为那也许意味着死亡。”爱伦说。

  “第一个严酷的冬天,1/6的战俘名字上了死亡名单。”一位澳大利亚战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与寒冷一同到来的是饥饿与疾病,“我们每天只能得到一些土豆稀汤和发了霉的米饭。因为缺乏营养,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严重的坏血病和脚气病。有的战俘脚肿得实在太厉害,看守的日本人就把竹管插入他们的腿中往外放水……”爱伦的讲述中多少有了些悲鸣。

  更可怕的是痢疾。当时日军给100个痢疾患者只发一个便盆,而由于空间狭小、空气混浊,有更多的人被感染,所幸爱伦和一部分人的症状不是很重,侥幸躲过此劫。在爱伦的记忆中,有的人受不了1天跑20几趟厕所的折腾,不得不随身预备罐头盒以备急用。

  当时的战俘营里只有一座所谓医疗所,但战俘在那里根本无药可医,也无人照料,甚至连国际红十字会邮寄来的药品也被日军扣下。不久,战俘陆续死去,151天内死亡201人。

  “我们每次吃饭路过那座停尸房时,总是感到毛骨悚然,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爱伦再次捂住了头。

  凶残 战俘成“731”试验品

  记者初见爱伦时,他伸出了自己的右臂说:“被关押在沈阳时,我们曾经集体被叫去接受‘防疫注射’,当时日本的大夫就在这条胳膊上给我注射了一种红色的药液,可是很快我们中的一些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60多年来,我一直怀疑,当年我们被注射的不是‘防疫’而是‘鼠疫’,是‘731’部队进行的试验。”

  对当年的那次奇怪注射抱有疑惑的不止爱伦一人。美国战俘罗伯特·布朗回忆说:“当时我们被编号接受注射,很多人都死了,有一位叫大木的医生在最后时刻救了我。很多年后,他告诉我说他是‘731’细菌部队成员。”

  “日军把我们当成奴隶,也把中国人的生命当成儿戏。”爱伦回忆说。

  “有一次,一个‘狼狗’(战俘对日本兵的称呼)问我们一个没有头的人能跑吗,我们回答‘No’,随即只见他笑着叫了一个中国劳工,让他向前跑,然后‘狼狗’举着刀追上去,一下子砍下了那个中国人的头……我们看到,那个没有头颅的躯体颈子上蹿着很高的血柱,继续向前又跑了大约75英尺瘫倒在那里……”说到这,爱伦已流下了泪水。

  反抗 努力生产不合格产品

  爱伦说:“尽管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但我们依然在战俘营中同日本人作战,并且战无不胜!”

  大约从1943年7月起,爱伦和他的600名难友进入“满洲工作机械株式会社”工作,负责生产和加工机械部件。

  一天,日本人交给他们一些图纸要他们及时完成。战俘们发现图纸上竟是战斗机起落架上用的齿轮,显然这些武器最终又要被日本人用在战争中,去屠杀那些无辜的人民。

  爱伦和他的难友们决定反击。于是,他们想了一个机智的办法,按照图纸,本来战俘们要加工左右各64套战斗机起落架齿轮,他们把做左面齿轮的那套图纸全扔进了炉子,结果做的全是右边的一套。生产的齿轮只能全部作废。

  反击成功,战士们似乎找到了像在战场上获得胜利时一样的快乐。接着,战俘们又开始打起日本人车床的主意。他们生产出的产品总是不符合要求:不是螺丝拧不上,就是尺寸不对。

  感恩 与沈阳人的“黄瓜情”

  已不知是第多少次,当爱伦见到两位普通沈阳老人时都要拥抱。这两位老人一位叫高洪福,另一位是李立水。爱伦说,他们是我们这些战俘的恩人。

  1942年冬天,3名不堪折磨的战俘“越狱”逃跑,但很快被抓回,日军从他们身上翻出了沈阳及周边城市地形图。

  3名战俘致死不肯说出提供帮助者的姓名,只有中国劳工高洪福心里清楚,那张图是从他的柜子里“拿”走的。

  “那3个战俘都是跟着我干活的,有一天他们趁我不在就拿走了那张图。我发现后,心想要是把这事报告给日本鬼子,那拿图的人命就没了,所以就私下里又买了一张。”高老回忆说。

  尽管3名战俘没有说是谁提供了图,但最终日军还是将高等10多个相关者投入了监狱,此后,高家一下子堕入困顿,不久刚出生的儿子就因为饥饿夭折了。

  美军战俘尼尔今年初还给李立水带来一封信,这已是他最近3年里来的第3封信了。尼尔所以会与李立水穿越语言的障碍、有书信往来,是因为二人之间有一段“黄瓜情”。尼尔和他的难友们在集中营中所能吃的只有土豆,几乎见不到其他蔬菜,后来李立水发现了他们的窘状,就偷偷夹带两根黄瓜进车间,然后偷偷地丢给尼尔。尼尔见状连忙跑过来,夹起黄瓜,做了一个“OK”的手势。此后,尼尔便会经常这样接到黄瓜,“亲爱的李,我可还记得你的黄瓜……”尼尔在他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获救 日本兵成了战俘

  “当我被释放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就要回家了,我再也不是被遗弃在巴丹岛上的弃婴,我还活在世上……”爱伦说。

  在艰苦的生活中,战俘们不断加强与沈阳人的联系,很快爱伦就听说盟军已将战火烧进日本本土。1944年12月7日,沈阳战俘营突然拉响了警报,天空出现了黑压压的轰炸机编队,爱伦一眼就看出来,那是久违的美国B-29轰炸机。战俘们乐观地相信:离自己获救的日子不远了。

  1945年8月6日,沈阳战俘营里的日本人突然变得疯狂起来,他们见人就打。爱伦后来才知道:原来当日8时15分,美国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广岛60%的城区被摧毁,有近20万人死亡。

  日本决定实施一个绝密计划,就是要把战俘们带到一个煤矿,并在那里将他们全部处决,当时日本政府已下达指令:如果美军进犯日本,他们就杀光战俘。但这个计划还没有执行,日本就已宣告投降。

  1945年8月16日,就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第二天,凌晨4时30分,一架B-24“解放者”轰炸机从中国西安起飞,机舱内有6名军人是美军派往奉天执行营救计划的行动小组。

  与此同时,随着苏军解放沈阳,战俘们也全部获释。转瞬间,当年的战俘变成了持枪的哨兵,而日军们则成了俘虏。那年春天,盟军战俘们在农场上种下了大量庄稼,而到了秋天,日本战俘们还在地里进行收割……

  1945年8月24日以后,战俘们陆续回国。经过40天的海上航行之后,爱伦和他的难友们终于抵达了他们久违的家园。本报记者 何骞

  顾问名单

  总顾问

  原中顾委委员、黑龙江省原省委书记兼省长、抗联老战士陈雷

  抗战名将彭施鲁少将

  辽宁省军区原副司令员、“老八路”南启祥少将顾问

  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抗联老战士李敏

  辽宁省委党校教授、“老八路”张一波抗联老战士单立志

  讲出您经历的抗战记忆瞬间

  在本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报道推出一周以来,数十位读者相继致电本报,或提供线索或讲述亲身经历。

  本报将陆续刊登您所见所闻的日军侵华战争。

  热线电话:024-86268636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