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母亲为帮儿子戒毒举家三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03:37 东方早报 | ||||||||
为了帮儿子李远(化名)戒毒,上海单亲妈妈吕琴(化名)想尽了一个母亲所能想到的所有办法。送儿子去当兵,刚通过体检,儿子就复吸了;送到外婆家,儿子爬窗逃走了;为使儿子远离以前的生活圈,她举家搬到安徽农村;为让儿子读书,再辗转到芜湖;回到上海后,吕琴决定在警署对面安家。 回沪后,56岁的吕琴找了份保险代理人的工作,为贴补家用而奔走。前些天她却不幸
儿子拿针筒的姿势就像一座雕像,山一样压在她的心头 “我轻轻推开卫生间的门,17岁的儿子正拿着针筒往胳膊上扎。那一刻,我和他都呆住了。” 2000年春节,吕琴带儿子回娘家过年。酒量过人的李远滴酒不沾,眼神发散。哥哥悄悄把吕琴拉到一边:“小远该不是吸毒了吧?”吕琴一听,当场就跟哥哥翻了脸,带着儿子抬腿走人。 然而回家之后,吕琴心里却阵阵发虚。几天后的早上,她不愿相信的事实终于出现在眼前。儿子手拿针筒的姿势就像一座雕像,山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儿子告诉她,一切早在三年前就开始了。 丈夫早逝,为了让儿子过得好一点,吕琴拼命赚钱,一边在机关上班,一边做兼职。缺少管束的李远经常跟一些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1997年夏天,小远在一个游戏机房上的阁楼里,模仿人家吞吸打火机烧烤锡纸后发出的一缕轻烟。“一开始很恶心,吐掉以后浑身说不出的轻松,骨头都是轻的。”14岁的李远就此走上人生的岔路口。 母子俩都曾以为,三个月戒毒期满,他们将开始新的生活 “一开始蹭那帮哥儿们朋友的吸,十几天后就自己掏钱买了。”李远说,妈妈对他用钱从不限制,一个月花几千块零用钱是常有的事。每次要钱买毒品,妈妈都以为他买衣服去了。 一次次在家戒毒失败后,2000年7月,李远被妈妈送进了强制戒毒所。母子俩都曾以为,三个月强制戒毒期满,他们将开始新的生活。“出戒毒所那天,坐在汽车上的感觉真好,连空气都是甜的。妈妈带我到饭店里美美吃了一顿,那天我们吃了椒盐排条、八宝辣酱、青椒肚片……”母亲开始为将来打算,为了避免李远与以前的朋友接触,吕琴想送儿子去当兵,体检通过了,可复试通知寄来时,警察也上门了。2000年11月8日,复吸的李远开始了一年半的劳教生涯。 从劳教所出来的当天,母子俩就踏上了开往安徽的长途汽车 “出了劳教所,妈妈直接把我带到长途汽车站,十几个蛇皮袋的行李已经等在那里了。” 2002年4月30日,李远被妈妈从劳教所接到长途汽车站,洗完澡理完发之后,就上了去安徽的汽车。经过十几小时的颠簸,他们半夜来到安徽乡下的一个小村庄。这是一对曾受到吕琴帮助的安徽夫妇的老家,虽然贫困,却很偏僻,四面环水,交通闭塞。 刚出劳教所的李远,反应迟钝,浑身乏力,只是吃饭睡觉。吕琴特意从上海带去的电视机成了儿子唯一的寄托。吕琴却用多病的身体扛起了繁重的劳作,劈柴、挑水、洗衣服、做饭,帮房东老人干农活。 “妈妈有心脏病、糖尿病、胃病,到安徽去,药就带了几大包,麝香回心丸更是随身携带。”李远说,一天他听到外面扑通一声响,跑出去一看,妈妈跌坐在地上,脸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送到医院一检查,血糖严重超标,医生说,再干重活怕要出人命了。 住院时,吕琴听一位医生说是从芜湖医学院毕业的,她动了让儿子读书的念头。2003年9月,母子俩辗转来到芜湖,但事与愿违,芜湖医学院不收自费生。吕琴于是想办法在当地开了间棋牌室,维持母子俩的生计。 离棋牌室不远有家茶室,老板与李远年龄相仿,渐渐地,李远经常去聊天。这引起吕琴的高度警觉,她甚至跟踪儿子,直至误会消除。此后,为帮儿子恢复健全的思维能力,吕琴试着把棋牌室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则不动声色地监督。 那套两居室毛坯房虽然简陋,但窗口就能望见对面的警署、警车和进进出出的民警 带着儿子在外漂泊了2年多的吕琴,看到儿子长期没有复吸之后,决定回到上海。 “总算回到上海,没想到妈妈把家安在了警署对面,我每天都能从窗口看到警署的大门。”李远说。 李远家两居室的毛坯房里没几件家什,饭厅里只有一张折叠桌。吕琴的房间里有张木板床,地上堆着几个大衣箱,墙上挂着几件秋冬的衣服。李远房间的床头是一个黑色的韩氏戒毒治疗仪,家里唯一的电视机和电风扇也都在他的房间。夜色中,从他房间的窗口望去,警署门前的警徽依然清晰可见。 去年9月母子俩结束了两年多的漂泊,却没有回原来的家。母亲先把李远送到郊区一个远房亲戚家,自己出去找房子,为了避免儿子碰上以前一起吸毒的朋友,她不打算搬回去。 顶着盛夏的太阳,吕琴整整跑了一个多月,终于有一套出租房让她眼前一亮。这套六楼的两居室毛坯房虽然简陋,但窗口就能望见对面的警署,警车、警徽和进进出出的民警都历历在目。于是这里成了他们的家。 回沪后,李远读了业大,一家外企看中了他,李远有了一份报关员的工作。每次加班,妈妈都会打电话到公司核实。“我知道,她不放心。”李远说。 对话专家 “三迁”对防复吸起了关键作用 早报记者 贺同 发生在今天的“孟母三迁”故事感人至深,而这种做法对戒毒到底作用如何呢?记者昨天采访了北京大学韩氏戒毒防复吸医疗指导中心刘子云教授。 记:戒毒成功有哪些主要因素? 刘:最关键的是戒毒者本人要有信心、决心,家庭成员不放弃,包括社工、戒毒工作者等社会各界的关爱,以及整个社会营造的禁绝毒品、斩断毒流的良好环境,还有就是科学的戒毒方法。 记:李远母亲为儿戒毒不惜“三迁”,这对李远戒断毒瘾有帮助吗? 刘:无论对吸毒者还是戒毒者,环境的影响是很关键的,李远的案例生动印证了这一点。李远母亲坚持“举家三迁”确实达到了帮助儿子脱离不利因素,纯洁戒毒环境的目的。 记:像李远这样戒毒成功的多吗? 刘:一般药物戒毒和自我毅力戒毒,可在10至15天做到尿检阴性。但真正戒除毒瘾,却是从防复吸开始的,这个过程考验更加严峻,时间也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有关调查数据显示,99%的戒毒者都会复吸。戒毒者的心瘾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哪怕天气不好,心理受挫,都可能导致复吸。要最终确定不复吸,戒毒者往往需要通过注射催瘾针,来检测其对毒品是否尚存依赖。 对话李远 原来住的小区一次也没敢回去 早报记者 贺同 记:第一次从戒毒所出来,你隔了多久又再吸的? 李:第二天就又吸上了。我刚回到家,从窗口往外看,正好有个吸毒的朋友路过,他朝我招招手,我马上就下楼跟他走了。后来在戒毒所,我亲眼看到有放出去才3小时就又被抓回来了。 记:那是一种怎样的诱惑? 李:难以抗拒。如果不是妈妈几次坚持搬家,我肯定还会吸,这辈子也逃不了。过去和我一起吸的,早就死的死,抓的抓了,找得到也不多了。就算这样,我还是不得不很小心,生怕什么时候又撞上他们,原来住的小区一次也没敢再回去。 记:吸毒的历史对你有什么影响? 李:这是个卸不下的包袱。我现在虽然在单位里卖力地工作,但如果哪天领导知道我吸过毒,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我回上海后认识过一个女友,她家里人一听说我吸过毒,就说这事没商量。 记:作为一个有吸毒经历的人,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李:要像防非典那样防毒。个人意志力很关键,但一旦沾上了,光靠意志力很难走出来。我很感激母亲,也希望整个社会都对毒品提高警惕,对吸的人多些关心。 早报记者 贺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