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失去人生目标毒品乘虚而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4:15 新民晚报

  ——禁毒专家夏国美谈青少年涉毒三大特征

  夏国美,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上海市禁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到云南、新疆、上海等地的强制戒毒所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针对人们关于青少年吸毒的三大传统观点,夏国美提出的新见解,给家长、社会敲响
了警钟。

  “6·26”国际禁毒宣传日即将到来,本报记者深入禁毒第一线,向读者推出一组“直面禁毒”的系列报道。

  ——编者

  青少年吸毒不仅仅是好奇

  夏教授曾对几千名吸毒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几十名吸毒者进行了“一对一”的个别访谈,也由此开始了解吸毒者的内心世界。

  (女,21岁。口述:“初中毕业后我考入旅游职业学校,进校不久就和一个男生好上了。毕业后,两家人拿出一笔钱,为我们开了个烟杂店。开始我们还赚了钱。但后来,由于来买烟的人很杂,男友先染上毒瘾,自己在他的盅惑下,也开始一起吸。小店因无心经营而关门。为买海洛因,我甚至到南方卖淫,后被遣送回上海……”)夏教授发现,他们走上吸毒之路绝不是传统说的“好奇”那么简单。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多数是在初中、高中,尤其是技校、职校、中专就读阶段染上毒瘾。由于成绩不好,他们过早地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整天无所事事,很多人平均每天用于娱乐的时间超过8小时。年纪轻轻却能量无处发泄,毒品就乘虚而入。

  建议学校要考虑在学习上缺乏优势的学生,为他们开拓其他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前程。

  沉沦毒品并非全是家庭问题

  另一种传统观念是,吸毒青少年多数来自“问题”家庭。但夏教授通过调查却发现,61.3%的青少年在涉足毒品前都生活在父母感情和经济状况都不错的家庭中。

  (男,20岁。口述:“我父母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对我也很好,还打算送我到国外读书踢球。16岁那年,父亲到外地做生意,一走就是半年,我开始到娱乐场所玩。一次,我到朋友家去,他们拿出一包白粉给我,我觉得好玩就吸了。后来吸的量越来越大,便编造各种理由向妈妈、叔叔、舅舅要钱。再后来开始偷窃、抢劫。”)夏教授说,这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即使在富裕或有知识的家庭中,因父母工作忙,容易造成对孩子教育的忽视。在吸毒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父母与子女“弱交流”的现象。

  建议家长多采用谈心型教育方式。尽量避免唠叨型、溺爱型、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关心孩子业余时间的安排、平时交往的朋友。

  毒品恐怖阻吓不了问题少年

  在不少人意识中,只要让孩子知道毒品的“恐怖”,把孩子吓离毒品。但是,在夏教授研究的样本中却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明知毒品的危害,却依然跳进“火坑”。

  (男,19岁。口述:“我父亲是个体户,母亲是教师,家里比较富裕。他们都很忙,每天给我一二百元零用钱,只要我不乱搞男女关系、不闯祸就行。一次我到同学家里去,发现他们在吸毒。我在学校里接受过禁毒知识,当他们叫我试试时,我坚决拒绝。但后来他们不断嘲笑我:‘你还是男人吗?’我的神经终于像根橡皮筋一样断了。”)

  “在这些吸毒的青少年圈子里,存在一种‘亚文化’,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和主流文化相对抗。”夏教授说,一些吸毒孩子告诉她,“以前知道毒品都很吓人,吸毒的人全身都烂。但自己亲眼看到的却不是这样,一下子对以前的教育产生了怀疑。”夏教授说,尤其是受到“语言挤兑”后,青少年容易产生被团体排除的感觉,成为导致吸毒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议摒弃恐吓式教育手段,可以由政府出资,制作生动的录像、教材,开设长期的禁毒教育基地,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吸毒者的世界。

  本报记者宋宁华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