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8:28 红网-湖南日报

  庞道沐

  从我国近年洪涝灾害的特点来看,山洪灾害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损失越来越大。可以说,山洪灾害已经成为当前防汛抗灾中的突出问题。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山洪灾害的认识,积极探索防治山洪灾害的对策,加强对山洪灾害防治的研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山洪灾害是指由于受暴雨影响,山洪暴发而给人类社会系统所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溪河洪水泛滥造成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从湖南的情况来看,20世纪全省的洪灾年有42年,而程度不同的山洪灾害年年发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山洪灾害的损失占全省洪水灾害的损失比例越来越大,这个比例从50年代的44.4%上升到90年代的63.1%。总的来看,湖南的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季节性强,频率高。湖南的汛情在4月初至9月底,主汛期集中在6至8月份,而这段时期也是湖南山洪灾害的多发期。近几年损失最严重,灾害程度最深的几次山洪灾害都发生在6至8月份,如1999年郴州市的“8·13”洪灾,2001年怀化的会同和邵阳的绥宁、城步、新宁等地的山洪灾害,都集中在6至8月。今年新邵、涟源、新化等地的山洪灾害是在5月31日至6月1日。这些灾害对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二是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我省国土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和岗地占到80.5%,抗冲刷能力较弱的土壤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1.6%,加上我省几个暴雨中心大都集中在这些地区,极容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造成山洪灾害。据调查分析,在全省相对形成了湖南南岭山脉区、湘西北武陵山脉区、湘西雪峰山脉区、湘东幕阜山区和湘中丘陵区等五大山洪灾害易发区域。据初步统计,全省山洪灾害易发区涉及78个县(市、区)、513个乡镇、6078个行政村、531万人口,山体滑坡规模1万吨以上的就有510处。

  三是来势凶猛,成灾快。俗话说:“陡涨陡落山溪水”,我省广大山丘区山高坡陡,溪河密集,山洪汇流快,无数条山沟溪流汇集的洪水来势十分凶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下游,往往几个小时成灾受损。

  四是破坏性强,危害重。山洪灾害因突发性强而猛,其危害性、破坏性更大,特别是在人员伤亡与基础设施损坏方面往往大大超过湖区。近几年,我省因水灾死亡的人员多数是山洪灾害造成的。

  五是恢复难度大。我省山丘区又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山洪灾害往往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农田等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群众几十年的建设成果毁于一旦,许多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毁坏的农田等基础设施几年甚至十几年难以恢复。山丘区集镇进水被淹,受损严重,而集镇往往是当地经济发展中心,这对本来不发达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给灾后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山洪灾害的致灾原因

  山洪灾害致灾因素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从我省山洪灾害致灾因素的自然属性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湖南特殊的地形地势是诱发山洪灾害的基础条件。湖南的地形呈东、西、南三面山地环绕,呈阶梯状向东北部倾斜,地貌类型复杂,变化强烈。依据地貌形态划分为高山、丘陵、岗地、平原、水面,这种阶梯式的地势使水平梯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陡坡,对暴雨的分布和洪水的组合汇流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全省山地面积比例大,地貌活跃、复杂,高差起伏大,坡陡谷深,地表切割强烈,部分土壤自身抗蚀能力弱,极有利于降雨后地表径流汇集,洪水流速大,涨势猛,冲刷严重,水土流失,破坏性大,易于产生滑坡、泥石流。

  第二,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从全省山丘区地质结构来看,主要是由紫色砂页岩、泥岩、红砂岩、板页岩发育而成的抗蚀性较弱的土壤,这种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具有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特别是岩石受到强烈的风化后,表面岩层破碎,抗冲能力极差,一遇暴雨容易造成泥石流频频发生。

  第三,高强度暴雨洪水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我省属于季风气候区,每到汛期,副热带高压北跳南移,西风带环流南侵北退,每年在我省境内配合交汇,形成了极不稳定的气候系统,造成降水分配不均,年际变率大,年度波动明显。据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1462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4至9月降雨量占年雨量的69%,特别是7至8月易受台风影响,经常发生高强度暴雨。

  山洪灾害是自然态洪水异常变异造成的,属于自然灾害范围,但人类社会活动也是诱发、影响和加重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从社会属性来看,我们感到有这样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日趋严重。人口的不断增长,使人类活动愈趋强烈,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而随着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过度地开发土地、开发自然资源,侵占水面、河道,必将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环境系统失衡。新中国建立初期,我省有森林面积1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7%,水土流失面积只有1.8万平方公里,而现在水土流失面积达6万多平方公里。

  第二,工程防洪标准低。山丘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大都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由于长期以来对山丘区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工程配套不全、老化失修严重,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病险工程不断增多。我省1.3万多座水库绝大多数分布于山丘区,其中存在病险问题的小型水库就有3000多座。山丘区县城及以下乡镇大多没有防洪工程,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同时,山丘区河堤大多数质量差,沿河农田、道路极易被冲毁,农作物水冲砂压严重,并造成交通中断,抗灾能力呈减弱趋势。

  第三,对山洪灾害防治认识上存在误区。从我省山洪灾害易发区来看,造成房倒人亡、设施被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山洪灾害缺乏认识,缺乏了解,在河道边、滑坡体下建住房、搞建设、搞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侵占河道,向河床乱弃、乱倒、乱建、乱挖,河道不断淤塞,千疮百孔,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萎缩,往往造成大洪水、大泛滥,小洪水、大灾难的严重后果。同时,在进行工程规划时,不尊重自然规律,不考虑防洪安全,没有区域内水文、气象等数据的支持,造成工程建成之日,就是被山洪毁灭之时的惨痛教训。

  我省防治山洪灾害的主要作法和对策

  这几年,我省逐步加大了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力度:

  1、深化全社会对山洪灾害的认识。特别是1998年大水以来,山丘区各级党政领导从稳定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山洪灾害,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通过运用报纸、电视、广播和印发宣传手册等手段对群众进行防御山洪灾害的教育,使全社会对山洪灾害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加快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建设。这项工作在我省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一,抓住1998年大水之后国家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机遇,全面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强化水土保持,维护生态环境。这几年,湖南通过林草结合的办法对山丘区25度以上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尤其是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为增强山丘区旱土抵御水土流失的能力,实现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改单作为轮作,推广免耕法和有机旱作,同时加大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其二,加强河道管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省里增加了对河道管理工作的投入,对山丘区的大小河道实行定权划界。同时按照河道管理的要求,对河道划界内的各类行洪障碍物坚决清除,拆除侵占河道的违章建筑,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其三,加大防御山洪灾害的工程建设力度。针对山丘区城市和农村承灾能力的特点,我省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为重点,加强了工程措施,加快了水库除险保安、湘资沅澧四水治理、山丘区城市防洪建设步伐,还集中对影响防洪安全的100多座大中型和一些重点小型水库的枢纽进行除险保安。

  3、严格落实防御山洪灾害的非工程措施。一是建立强有力的防御山洪灾害指挥体系。省、市、县、乡各级都建立了由党政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防汛指挥部。严格执行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汛岗位责任制,各行各业和各部门都按照各自的责任,在认真做好本行业防洪工作的基础上,承担起社会救灾减灾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防洪抗灾的协调指挥,提高了防治山洪灾害的整体水平。二是摸清底子,实行科学规划。1998年大水以后,我省组织专门力量对全省山洪灾害易发区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确定了山洪灾害的易发区、危险区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的重点地段,做到心中有数。对这些区域,我们还着手调整区域整体发展的规划,尊重科学,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完善各项避灾措施。三是加快了测报系统、通讯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建立行之有效的躲灾、避灾预案。

  进一步加大对山洪灾害的研究力度

  山洪灾害防治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

  一是要建立比较完备的山洪灾害监测、预防和减灾措施的研究系统。山洪灾害的防治涉及到气象、水利、水文、地质、环境等多学科、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作为一项专门的防灾减灾科学进行研究,在有关水利院校开设专门课程,提出适合我国国情以及域性、省情、县情的防治对策,为各级党政领导和防汛指挥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二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山洪灾害易发区群众安全避灾的问题突出。山洪灾害易发区往往在偏远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一般3至5户一个村落,村落之间相距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加上山高坡陡,交通不畅,通讯落后,难以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式救人。二是群众居住、生产、发展的条件与减灾避灾的措施之间矛盾突出。山洪灾害易发区大多是崇山峻岭和深邃的河谷,群众建房和生产不是在山坡下,就是在河床边,很难找到一块平坦安全的地方供他们生活。三是山丘区水库防洪和抗旱难以兼顾。山丘区独特的地质状况导致水库蓄水能力差,洪灾过后一般是旱灾,呈现出防汛与抗旱的对立性和矛盾性特征,这就增加了山丘区防汛的后顾之忧。

  三是进一步加强山洪灾害非工程性减灾措施的研究。非工程性减灾措施是与工程防洪措施相对应的概念,是在充分发挥工程防洪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法令、政策、行政管理、经济手段和直接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少洪灾损失的措施。目前,我们的非工程性措施相对来讲还比较薄弱,仅仅停留在编制山洪灾害风险图、建立预警系统、宣传教育等较低层面上,除了进一步研究这些技术措施以外,还要开展涉及政策、法令、行政管理、经济等多层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增加对山洪灾害防御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的投入等等。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