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日跑百公里只为上名校 美国家长育子成龙也疯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09:06 国际在线

  望子成龙的心理,天下父母皆有,在美国也是一样。为了给孩子打好基础,很多美国家长想尽了办法让孩子一开始就进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在这股择校潮流中,一些父母不惜每天花上几个小时在路上,接送在几十公里甚至100公里外上学的孩子。

  3个小阿嘉尤距学校:100公里

  走4段高速穿2峡谷上学

  每天一大早,劳拉·阿嘉尤就会准时起床洗漱、吃早饭,然后开车送3个孩子去学校。从他们家到孩子学校所在地,中间要经过4段高速公路、两处曲折的峡谷山路,全程长约100公里。

  劳拉·阿嘉尤的3个孩子年龄分别为11岁、10岁和5岁。每天早上,他们7点出发,带上大背包,零食,矿泉水和替换衣服。

  阿嘉尤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接送孩子,有时候,学校安排课外活动的话,她就要在校外等很久。有时遇到狂风暴雨,这段路就更加难走。阿嘉尤的丈夫总是担心发生意外。不过,阿嘉尤不嫌麻烦。她说:“这的确要做出很大牺牲,但我不在乎这些,我只希望孩子们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美国,阿嘉尤现象并非一个孤立的个案。统计数字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父母开始把孩子送到离家很远的好学校读书,为此他们不惜每天花数小时在路上。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和信息研究研究生院的詹尼弗·赫尔米指出:“美国家庭在孩子学校的选择上开始出现一种新潮流,即再远也要读好学校。”

  其实,择远就读学校并非一种新现象。例如,洛杉矶一所学校几十年来一直在外地招生。不过,部分教育界人士并不支持这一现象。

  奋腾大道寄宿学校校长苏米达说,听说有一位母亲每天驱车120公里送两个孩子到学校读书,这让她非常震惊。据她所知,附近已经有几十位家长每天一大早乘坐公车送孩子到很远的学校上学。她说:“人们一大早挤公车不是为了上班,而是送孩子上学,这确实是条新闻。”

  位于圣地亚哥的私立弗朗西斯帕克学校目前有1182名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30到50公里外的地区,最远的学生离家93公里。这些学生一般在早上6点就要起床。

  皮拉距学校:142公里

  父母为了她就近换工作

  路易斯和玛格丽塔是一对普通的美国夫妇,为了让女儿皮拉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他们为她选择了离家142公里外的一所天主教女子学校。玛格丽塔在对学校进行了一番细致的考察后说:“这所学校很好,在这里,皮拉无论在学识上、修养上还是性情上都会有更好的发展。”

  为了能每天按时接送女儿上学放学,他们两个人不仅专门换了工作,还要常常牺牲晚上和周末的时间。

  路易斯和玛格丽塔原本计划搬到学校附近居住,但后来决定不搬家,而是在附近找工作。最终,玛格丽塔改在学校附近的洛杉矶社区开发署工作。路易斯是一名律师,他也在附近开了一家政治和公共事务咨询公司。平均来说,这家人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是2.5个小时。路易斯说:“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样做的意义,从一开始我们就坚信这一选择是对的。”

  在过去4年的两地来回奔波中,他们经历了不少意外事故。有一次,他们遇到一架小型飞机在高速公路实施紧急降落;另外一次,在高速行驶途中,他们的本田雅阁突然爆胎。

  他们每天早上5:45准时出发,在路上,皮拉可以学习或者小憩。有时候,遇到学校组织活动需要推迟放学时间,皮拉的父母就在学校外等她。

  现在,皮拉已经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完了一年级,她回忆说:“虽然我住得很远,但我体验到了高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当然要归功于我的父母,他们为我作出了很大的牺牲。这是爱的奉献。”

  莱斯丽距学校:50公里

  6年生命“浪费”在路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长途跋涉去上学。莱斯丽在距家近50公里的莫尔伯勒女校读书,她的弟弟在另一所男校读书,每天早上,她的爸爸都要开车送两个子女上学。他们觉得在路上浪费了很多时间。

  莱斯丽抱怨说:“我们有很多家庭作业,但在路上要很长时间,我觉得我生命中有6年被浪费在高速公路上了。”为此,莱斯丽一家也常常讨论要不要搬到学校附近,但最终还是舍不得离开当地的亲友。

  莫尼卡距学校:40公里

  16岁女孩开车上学

  对于离家较远的学生,很多私立学校会协调安排几家小孩合伙搭车,由某一家人负责或轮流接送。有的学校也提供巴士接送服务,当然要家长支付相关费用。不过,对于那些居住在一两个小时车程外的学生,学校也无能为力。

  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拥有驾照,那上学就会变得更容易。3年前,居住在洛杉矶帕萨丹纳县的科迪就放手让16岁的女儿莫尼卡自己开车上学,莫尼卡今年刚刚高中毕业。科迪说:“要读好学校就要早起,也要灵活一点,比如训练孩子自己开车,这些都是值得的。”

  实际上,莫尼卡很怀念上学路上的快乐时光。过去几年里,她每天开车带着一起上学的5个同伴到40公里外的学校上课。路上,同伴们可以做作业,一起吃果酱面包,有时时间充裕的话,她们甚至会到星巴克坐一坐。

  刚上学时,莫尼卡搭乘一个学长的车,每逢过节或者谁过生日,学长就让车上的同伴把车内装饰一新,以此庆祝。有时候,她们也会在路上遇到同学的车辆。

  由于学校优先为搭载多人上学的车辆提供停车位,因此寻找搭车同伴就成了莫尼卡的重要任务。通常,车辆由有驾照的同学轮流开。最初,莫尼卡的父母对女儿自己开车上学提心吊胆,后来才慢慢放心。父亲科迪说:“她头脑清醒,遇事不慌,所以我们也就不担心了。”(张运贵编译)

  进军名校步步为营

  中小学

  不想就近读要交择校费

  美国的中小学实行12年义务教育,但学制分段不统一,有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有的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有的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4年;有的高中独立办。

  独立设置的高级中学的招生,实行就近入学。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牌中学,将家搬迁到学校附近;对非就近居住的学生录取,校方动用预留的15%指标,根据学生监护人的申请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决定是否录取。

  一般来说,好学校所在的社区其他条件也较好,居民素质高。美国的居民区已经形成明显的等级观念,孩子能够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收入。

  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如果家长想为孩子选择好点的学校,每年要向学校交上万美元的择校费,这与大学学费相差无几。中产阶级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得“认命”了。

  念高中

  选啥课进啥社团考啥比赛

  从高一开始请顾问包装

  美国常春藤联盟名校(指8所著名的美国大学——布朗、哥伦比亚、康乃尔、达特茅斯、哈佛、宾夕法尼亚、普林斯顿和耶鲁)申请困难度越来越高,除了比在校成绩和SAT分数之外,也比较学生的校外活动成果,结果导致一种新的职业——升学顾问在美国日益流行。

  升学顾问是专门为高中学子生涯作规划,以提高他们进入名校机会的咨询专家。2003年,美国大约有6%的高中生聘请顾问,2004年已经提高至25%,2005年预计将升至50%。

  许多人以为美国大学容易申请,高中生压力也小,事实不然。常春藤名校由于要求高申请者众,在比较每位高中生的申请函时,不仅比较在校成绩和SAT联考分数,还要看谁参加的社团多、谁的运动比赛奖杯多、是否踊跃参与义工活动、是否有领导才华等。没有傲人的申请表,想进名校几乎不可能。

  美国中上阶层的高中生,为了能进入名校,从高中一、二年级就开始聘请升学顾问来做规划。

  这些每小时收费75美元的顾问会视每个学生的特色和名校的喜好来做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包括学生的选课重点、需要参加的课外活动、需要获得的比赛奖杯、参加的义工活动和企业实习的经验,以及协助学生修改升学论文,把申请表和相关报告修改至“完美”境界。

  考大学

  平时成绩定终身

  SAT(学术能力测试)或ACT(美国学院测试)是当今美国最为主要的两种高校入学考试。ACT规模较小,美国高考主要指SAT。

  美国学生上大学不是单凭高考的高分,平时成绩占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因为美国高中各科的期末总评成绩必须在5档中的B(良好)以上才能被本科大学和社区学院录取。

  期评成绩包括三个方面:平时作业占50%;项目评分,即项目是某一门课布置的专题任务占25%;考试成绩占25%。这样,就避免了一卷定终身的偶然性。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

  父母之爱:

  倾我今生换他前程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所有文明的相通点,差别只在于侧重于哪些方面。

  对于现在的美国父母,什么才是对孩子的爱?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健康的饮食、成长的榜样……这些都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为孩子打造一条通往远大前程的高速路。说得现实一点,就是不计代价不辞勤劳,让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能够就读尽可能好的学校。

  因为父母的人生,到这时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大的转变与跳跃;因为孩子的未来,只有依靠他们自己的能力与机遇去争取。所以在自己还有力量的时刻,能够推他们一把、送他们一程,就算要每天早起两个半钟头、雨中奔驰100公里、被迫辞职到学校附近找工作—到最后仍是简洁而斩钉截铁的两个字:不悔!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带动了全球范围内蒸蒸日上的教育产业。在人生这场历史性战役中,一个人的遭遇通常可以简略地划分三段:前1/3人生,享受父母的奉献;中间1/3人生,为子女储备并奉献能力与体力;最后1/3人生,看着子女成功或失败,从而满足或痛苦于自己曾经做过的努力。

  于是我们看到,从时间跨度与操作力度来说,子女能够给予父母的,注定永远难以补偿父母所给予的。而在这种一面倒的不平等付出下,人类能够千百年绵延,社会能够生生不息,只不过因为一个字:爱。倾尽全力,动用自己人生中一切可控因素和条件,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机会,这就是父母之爱。(徐丹)来源:晶报(来源:国际在线)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