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长乐处处有“郑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20:40 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7月1日电(记者王凡凡)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走进了福建省长乐市。

  一路看来,“郑和路”、“郑和桥”、“郑和小区”、“郑和行旅园”、“郑和大酒店”、“郑和文印社”、“郑和公园”……“郑和”宛然已成了当地的一个“金字招牌”。

  郑和史迹陈列馆馆长陈迟告诉记者,尽管跨越了600年的沧海桑田,昔日港阔水深的天然避风良港,如今已逐渐淤积成为一片坦荡的平原,但作为郑和舟师七下西洋的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长乐人对郑和的怀念、敬仰之情依然如故。

  长乐太平港,原名马江,是闽江汇海处的淡水港湾,四周山峦环卫,避风伺风皆宜。至明初,这里的造船业已具相当规模,所造的“福船”吃水深、抗风浪,尤其适合远航。而长期海浪里“弄潮”的生活,又为当地造就了一大批“性刚毅、善舟楫”的优秀航海人才。

  由于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先抵太平港驻泊,短则两个月,长则近一年,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伺风开洋,因此,在当地留下了相当多的遗迹遗物。这些遗迹遗物包括“天妃灵应之记”碑、三清宝殿及三清宝殿铜钟、云门寺、天妃行宫、母梦楼等。

  “多年来,长乐人为保护这些遗迹遗物,付出了相当的心血。”陈迟告诉记者,“2004年,郑和航海馆公开向社会征集文物时,不少人献出了多年的珍藏,每一件珍藏后面,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新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有一块十分珍贵的“天妃灵应之记”碑。据考证,此碑是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镌立的,也是现存的唯一由郑和亲笔撰写的石碑。此碑曾随天妃宫湮没,直到1930年才被当地农民偶然发现,当时就赶快把它珍存了起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担心沦落敌手,长乐人又专程将它和另一郑和遗物三清宝殿铜钟一起运往山区保存,直到抗战结束才运回。

  还有一个关于“太监球”的演绎。郑和当年曾在长乐认了一个“谊娘”(干妈),并送她一盏船上用的灯。因为此灯的形状像球,当地人便称它为“太监球”,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当地民间举行祭祀活动,都要把它抬出来祭祀。此灯一直被保存到“文革”才被毁。但过后,“谊娘”族人又根据记忆把它复制出来,以此纪念和延续与郑和的这一段独特情谊。

  “长乐人民将永远感念郑和、崇敬郑和。”长乐市委办副主任吴永忠表示,“郑和七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勇于开拓、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尊重科学的伟大民族精神,已被长乐人视为最重要的、享用不尽的一笔遗产。”

  目前,旅居海外的长乐籍华侨和华人已达40多万之众,足迹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长乐也早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富裕侨乡,正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表达对郑和的怀念,让郑和精神世代传承,早在1984年,长乐人就着手对郑和遗物遗迹进行挖掘整理。2002年,这个市又发动社会捐资近千万元,在郑和当年出海口闽江南岸兴建了长2.3公里的景观走廊——“郑和广场”,再现了郑和当年率庞大船队出洋的情景。它与原有的郑和公园、郑和史迹陈列馆等连成一体,构成了当地独特的“郑和文化”风景线。

  与此同时,长乐市还多次举办了关于郑和的学术研讨和文艺演出。今年,为配合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展,这里还精心组织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元宵晚会”和“郑和开洋节”两场大型活动。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