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走,大家一起出门乘凉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14:16 扬子晚报
  酷暑来了。小时候,在盛夏的夜晚吃完晚饭,洗完澡,夹着竹席,手摇蒲扇,换上汗衫短裤和拖鞋,走到胡同的风口处吹上一阵,是最惬意不过的时光了。如果再有个对手摆开楚河汉界杀上两局,天南海北侃上一阵,或者到菜场口看场露天电影,更是人生一大快事。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空调冷气迅速普及,记忆里乘凉的动人场景正在逐渐退却,现在的南京人盛夏之夜还乘凉吗?有人说,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乘凉文化已经逐渐衰退了,恐怕在不远的将来就要衰亡。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昨晚,我们的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上了南京街头。

  人情味浓浓的“怀旧乘凉”

  晚上8点整,采访车驶出繁华的王府大街,在南京市七家湾路边,出门乘凉的市民就慢慢多了起来:三五个中年妇女摇着蒲扇相谈甚欢,几个象棋发烧友则激战正酣,一群小朋友也一本正经地摆开了围棋切磋。“就是因为舒坦!”看着周围的邻居,家就住在马路边的刘大婶笑着告诉记者,这里大多是老房子,邻里之间都非常熟悉,彼此间有共同语言,吃过晚饭坐在一起聊聊家长里短,白天工作的辛苦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住在高楼大厦可能还享受不到这样的乐趣。”一边的朱先生最怀念的,则是小时候乘凉时头顶上的葡萄藤。“现在想想,透过葡萄架看星星的乘凉,还真是有诗意!”

  “有钱在家吹空调,没钱就去长干桥。”曾经是老南京人乘凉“胜地”的长干桥上怎么样了呢?记者略有些惊讶地发现,长干桥上的凉风还是一如既往的爽身怡人,但桥上乘凉的人却寥若晨星了。附近一位胡先生告诉记者,因为这两年秦淮河两岸整治出新,风光带建起来的同时也把很多附近的老居民迁走了,长干桥上、中华门城堡底下渐渐地就冷清了。“以前人多的时候觉得吵闹,现在没人了,倒也觉得太冷清了。”

  确实,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老百姓也觉得留给自己乘凉的空间不如以前大了。“马路越来越宽,门口的地方就窄了,还不能跟以前一样把椅子甚至是床摆到小街小巷中间去。”在红土桥乘凉的吴先生认为,城市规划还是应该考虑到老百姓乘凉的需要。和吴先生一样,很多市民都担心“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乘凉的人越来越少。”

  记者小结:一路转下来,在很多已经改造成柏油大马路的老城区,老街坊们还真都愿意搬把椅子,拿把蒲扇坐在街边乘凉。大伙家里都有空调,出门来就是为了找个乘凉的气氛。“这里都是熟脸,白天忙了见不着,晚上一拿椅子出来,聊天下棋,人情味很足!”市民们对“乘凉要消失”的担心从反面说明,很多人对乘凉这种传统的消暑方式还是念念不忘的。这样的乘凉方式,不妨称作“怀旧乘凉”。至少从记者昨晚采访的情况来看,对这种旧式乘凉抱有热情的市民并不在少数。

  自然风习习的“健康乘凉”

  采访车继续向南,在仙鹤街和集庆路路口一处数码商场前的广场上,记者看到了上百名乘凉的市民!这里的人气为何这么旺?刚迈出车门,一阵凉风倏地拂上脸面,真是让人浑身毛孔都觉得舒服。原来这里是一个天然的风口,怪不得人这么多!采访中记者看到,在这里坐的除了摇扇而聊的老人,高谈阔论的青年,还有好多带着小婴儿的年轻父母。一位年轻妈妈坐在花坛边逗着几个月大的女儿玩耍,她说每年一到夏天,全家晚上一定会出来乘凉散步,这已经成为多年的习惯了。虽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家里装了空调,但她还是愿意带小孩到外面来吹吹自然风,“自然风舒服,对小孩身体也好。”一阵风吹来,站在妈妈腿上的小女孩开心得对记者张嘴大笑。74岁的王老汉家就住在附近,他在习习凉风中惬意地扭着腰:“我上了年纪,不能经常吹空调,现在几乎每天都到这个广场来乘会儿凉。”

  不光是老年人钟情“自然风”,记者在这里还发现了很多白领年轻人。他们应该是吹空调长大的啊!在电脑公司工作的王小姐和几个朋友坐在台阶上聊得非常开心。“白天办公室里吹空调看电脑,晚上总不能再呆在家里吹空调啊!现在健康第一,谁都知道老呆在空调房里对身体不好。这里的风一直就很好,晚上来乘凉吹吹风,身体好心情也好,整个人都觉得特轻松。”确实,记者在这里采访了半小时,在习习的自然凉风之下,都已经不想离开了。

  记者小结:一晚上的采访,记者在城里各处“风口”都看到了大量的市民。“自然风”中市民的惬意和轻松让记者也忘记了这是个酷暑之夜。的确,在生活水平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整天把“健康是金”四字挂在嘴边,能到这样的地方吹吹自然风,何乐而不为呢?看来,对“健康乘凉”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支撑着“乘凉文化”的延续。

  生命力火火的“休闲乘凉”

  记者根据市民指点来到能仁里小区附近一个广场时,竟然意外地看到了多年不见的露天电影。许多市民手拿一把扇子,选个合适的位子或是席地而坐,或是边看着电影边和认识的人拉着家常。虽然这里四周被高楼、高架桥挡着而吹不进风,但广场上仍人气十足,大家自娱自乐。家住能仁里的秦大妈告诉记者,每晚来此乘凉玩耍的人特别多,平常是跳舞,昨晚赶上了有单位放电影,人气更旺了。

  更让人震撼的场面出现在南湖。晚上9点半,采访车赶到南湖广场。记者发现这里很静谧,偌大的广场上市民并不多。这里也是乘凉的好地方,为什么没有这么多人呢?许多年来“来南湖广场乘凉习惯了”的蒋大爷告诉记者,现在人都跑到前面的南湖公园去啦,那里比这里好多了!

  记者赶到南湖公园时,首先被门口的一排自行车和摩托车给吸引住了:乘凉一般都是散步到就近的地方,怎么会有人骑车赶过来?进入公园,这里鼎盛的人气和美丽的夜景一样让记者吃惊:波光潋滟,湖水在夜色中泛起涟漪,如诗如画;挺拔的香樟和璀璨的路灯之间,木板和石子铺成的小路曲径通幽;五彩的灯光和音乐喷泉将整个公园营造得如梦如幻;而四五百名或是闭目静坐,或是迎风起舞的乘凉市民更是公园里一道亮丽的“人景”。特地骑摩托车从新街口赶来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来这边乘凉,除了喜爱这边美丽的风景外,充满生活情趣的热闹场面也是吸引他的重要原因。顺着张先生的指向,记者看到不远处十多个中年妇女正应着音乐节奏跳着欢快的现代舞;两三个小姑娘开始了一场呼啦圈比赛;石墩上一家人围坐看报打牌;几个小孩欢笑着相互追逐;一对对银发伉俪和年轻情侣则围着人工湖悠闲地散起了步;湖边的抖空竹者起码有几十个,说来也怪,单调的“嗡嗡”声这时候听起来十分的悦耳;虽然有的运动还会让人出汗,但这里的每个人却都像置身于空调间一样,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在附近某高校工作的王老师笑盈盈地说,现在乘凉的概念已经不像以往吹吹风那么简单了,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中住惯了的现代人彼此间隔膜日益加深,找一个场所好好感受集体生活的热闹劲,结识一些新朋友同样令人神往,这或许是公园人气如此鼎盛的重要原因吧。

  记者小结:在记者看来,“休闲乘凉”是最有活力的乘凉方式。采访下来,记者真是羡慕能在南湖公园这样的地方乘凉的市民,有这么一块地方,酷暑怎么能夺走他们的夏夜之乐呢!南湖公园的成功应该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时代已经赋予了“乘凉文化”新的内涵,这样的休闲式乘凉老百姓喜欢、舒心,多多开辟这样的地方,就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实习生 张卉 本报记者 周茂川 陈迪晨 李军文/摄
走,大家一起出门乘凉去(组图)
自然风中宝宝好开心。

走,大家一起出门乘凉去(组图)
“怀旧乘凉”乐融融。

走,大家一起出门乘凉去(组图)
市民随乐舞翩翩。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