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至关注:“看病贵”是本“糊涂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14:51 金羊网-羊城晚报
  百姓喊贵医院说苦,从经济角度看这个难解之结

  本报记者 汪令来

  没完没了的“看病贵”话题,本周再掀狂澜:先是“广东省医疗价格听证会”如期举行;接着国家审计署指出北京10家大医院违规向患者多收费1127万元;而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也表示,下一步将力促临床常用药品大幅降低零售价……与以往只是民间揭露“医疗黑幕”明显不同的是,本周的议题设置者都有着明显的政府背景———在专业人士看来,这可以看作是政府着手彻底解决“看病贵”等医疗问题的发端。

  但为“看病贵”解题谈何容易?

  “看病贵”本属一个经济范畴的设问,比如贵与平,是经济术语;价格听证、违规收费、降低药价等等,也都与卫生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记者在连日来的调查中却发现,在我国现有医疗体制下,“看病贵”成了一笔难以算清的“糊涂账”。

  “非营利”却自谋出路?

  在我国,公立医院是医疗市场的主流,约占八九成左右。在政府部门定位中,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机构”,它们无须像其他服务型机构或民营医疗机构那样纳税,还享受政府财政补贴。

  在这样的愿景下,到不赚钱的“非营利”的公立医院看病,本该是老百姓最开心的事。但事实上,多年来广为诟病的“看病贵”,基本上出自这些公立医院。为什么?

  医院也有苦衷:财政补贴严重不足,要自寻出路。

  据记者调查,自1985年国家鼓励医疗部门多种经营以来,政府补贴就一路下滑。在本周举行的“广东省医疗价格听证会”上,就有代表指出,像广东省人民医院这样规模的医院,每年的政府拨款还不够支付医院退休人员的工资。中山大学教授胡正路也表示,公立医院的收入仅8%来自于财政拨款,其余92%都必须依靠医院自己来赚。说白了,医院必须靠药品利润和高额检查费支撑。

  “竞争”对医院不管用?

  市场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质量、平抑价格,从而最终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然而,我国医疗体制曾有的改革,却与此背道而驰,老百姓叫“贵”连天。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不久前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弥补医院的成本,给了一个政策,药品可以加价15%,作为医院的收入。这种做法在后来医院的市场改革中,也一直得到支持,其初衷是:只要以药品为主的医疗服务有足够利润,就会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医疗市场。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医疗价格的下降,一直降到一个医院和患者都能够接受的水平为止。

  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2003年比1998年增长了57.5%,而每次住院费用则涨了76.1%!老百姓看病多年来只涨不跌。有数据说,全国大型医院收入构成中,药品收入一度占到了60-70%。药价虚高,显然是导致“看病贵”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竞争”中看病费用不降反升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我国的人口基数太大,而培养医生和筹建医院的周期很长,这就决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医疗服务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另一方面,医疗技术的进步———昂贵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专利费用等等,也同样造成医疗价格的上涨。

  有人管技术没人管财务

  缺乏竞争的医疗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已构成垄断,而长期以来,各级医院除了接受医学专业监督外,在卫生经济学上缺乏必要的监管。

  首先,医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导致恶性竞争。动辄十多万数十万元的大型设备,你也买来我也买,从不考虑是否可以共享。广州一位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有的大型设备利用率不足50%,有的的确没有必要配备,但为了提高医疗档次“只好上”。“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了填补购设备的投入,有的医院只好有意无意地多为病人做检查。

  其次,“医疗造假”层出不穷。“伪处方”,不该开的药多开;“伪检查”,不该做的检查多检……“医疗打假”已到非打不可的边缘!

  再次,账目造假无法核查。国家审计署此次查出北京10家医院违规收费达1000余万元,对此,上海某医院一位退休的陈医师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表示,肯定这只是“冰山一角”。比如国家规定医院只能在药品进价的基础上,加价15%出售。但她所处的那家医院,为了多赚差价,将零售价先登入电脑,然后倒推出进货价。由于医院无须纳税,少了监管环节,这一造假手法“外界永远也发现不了”。

  患者药商都要仰人鼻息

  一次价格博弈本是解决“看病贵”最佳手段,但由于医患之间、医药之间不是对等主体,这一最基本的市场谈判手段沦为空谈。

  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说了算”,信息严重不对称。做不做没必要的检查,开贵药还是平药,完全取决于医生的医德和良心。

  再比如医院和药商之间。我国医院基本上囊括了药品销售的8-9成,对多数药商来说,药品如果进不了医院,就是死路一条。而目前我国却有6000家药厂,药品批发企业约有1.6万家。在这种情况下,“千军万马要过独木桥”,产品高度雷同的药商在医院面前,还有何“谈判筹码”?于是靠折扣、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赢利的做法,就大行其道。

  这些中间费用有多少?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举了一个实例:用于心脏手术的某规格球囊,报关价为每个496元,一级代理商批发给二级代理商时达到3600元,二级代理商再转手卖给医院时骤升到7000元,两次倒手加价13倍多。而这些高昂的中间费用,又作为“激励”表现在患者的处方中,最终转嫁在患者的荷包上。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至关注:“看病贵”是本“糊涂账”?(图)
图:医院人满为患 本报记者 陈秋明/摄

  (侯颖/编制)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