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从“窑洞对”到“知北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14:17 大众网-城市信报

  本期图书:《摸史集》

  图书作者:袁小伦

  出版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5月第1版

  符号

  “窑洞对”是一个现代典故,可以媲美于一千多年前发生的“隆中对”。刘备与诸葛亮在南阳的草之庐中,一番对话,几番分析,就为汉末“乱世英雄起四方”的复杂形势给出了清晰脉落,并就此促成了三国分立的历史局面,可以说是战略学上的经典案例。1945年7月,在陕北的窑洞之中,民主人士黄炎培与中共领袖毛泽东也有过一段著名对话,黄炎培以“兴亡周期率”相询,毛泽东以“民主新路”作答,问答之间为现代中国的政治文明描绘了一个清晰的线路,其意义到今天不但未失去分毫,反而让人觉得有越来越重大之感。正因为毛泽东能够像诸葛亮那样,用几句话就从战略上给出了中国现代政治的历史必由之路。所以,有人才将之称为“窑洞对”,并认为和“隆中对”一样,“窑洞对”也将传颂千古。

  “知北游”则是一次从香港到北平的秘密旅程的雅称,1949年初,中共夺取政权的大局基本已定,于是中共中央便邀请在港的民主人士、文化名人等,由中共香港分局派人分批护送北上,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工作。“知北游”是《庄子》的篇名之一,在此则被雅称为“知识分子北上”,这群人充满豪情,途中柳亚子曾经作诗数首,其中有句“乘风破浪平生意,席卷南溟下北溟”可以看作当时一行人心情的写照,他们正是要去落实“窑洞对”的。

  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言,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曲曲折折、波浪式前进的,随后的事实证明,“窑洞对”的提出到落实,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知北游”走的路毕竟太短了,所以在后人看来有着太多太多的遗憾。

  《摸史集》是一本对现代人物进行分析的文章合集,既有“窑洞对”主角黄炎培的二三事,又有“知北游”中文化人的集体素描,知人论事入木三分,见微知著。作者谦称为“摸史”,乃是对应成语“盲人摸象”,意思是说,了解历史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很容易以偏概全。其实人们对历史的误解大都因为是大而化之、想当然。如果抱定一种摸象的劲头,把历史的细节一点点地搞清楚,到最后终能得到一大象的真面貌的。本书有一篇文章写了叶剑英元帅,他在1959年出席完庐山会议后,曾在自己站在庐山的一张照片上题词:“斯人老去心犹壮,独立高崖有所思”。对历史,我们就应有“立高崖”和“有所思”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摸象之后抓住这头大象。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