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职场上的双性互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3日14:17 大众网-城市信报

  职位、上司、职业、收入、机会、生活……诸多习惯打上性别铬印的领域,左右着两性的社会角色及地位,而今事实如何?

  文/陈娉舒

  男女在职场上,是否真的能撑起半边天?6月23日,由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
和亚洲女性发展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亚洲女性论坛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试图详尽地回答这一问题。

  报告揭示,若在事实层面和观念层面深入观察,依旧可发现女性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仍与男性有较大差距,与她们目前所达到的教育水平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并不完全相符。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或许是该调查传递出的最实际有益的信息。

  说职位:男性越老越吃香

  73%的被调查者称所在单位中男性的职位高于女性,女性职位高于男性的只占8.3%。其中,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在职场中占据较高职位的比例逐渐提高,而女性则呈现走低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提高,女性逐渐失去了在职场的地位优势,男女在职场上差距逐渐加大。

  谈上司:更想在男领导手下

  被调查者工作单位一把手为男性的占绝大多数(88.7%)。这个现实,倒是与被调查者的主观愿望相吻合——在“你希望工作单位的一把手是男性还是女性”问题上,85.9%的人希望工作单位的一把手是男性。

  有意思的是,这种愿望的强烈程度与其收入水平息息相关。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群体最希望一把手是男性(96.2%),无收入群体这一愿望最低(73%),且该群体希望一把手是女性的比例最高(27%),而高收入群体中仅有3.8%的人有此愿望。收入越高,欢迎男领导的心态就越强,高收入群体显然对男性领导存在着特别的信任。

  论职业:什么职业“女性不宜”

  绝大多数(91.7%)被调查者认为,有些职业领域比较适合男性而不适合女性,但是,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80%选择的是“劳动力强度较大的职业”。35%的人认为“压力大且工作时间不规律的职业”不适合女性,3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风险职业”不适合女性。认为“需要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职业”和“创造性要求高的职业”不适合女性的人,仅占被调查者的14%和17%。

  这些回答倾向于基于女性生理原因和传统家庭角色给予她们特殊的劳动保护和照顾,符合一直对女性的关怀照顾传统,歧视并不明显。

  比收入:年轻人更看重经济独立

  只有3.5%的人认为女性不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收入。

  赞成男女两性都需有各自独立收入的女性比例(95.7%)高于男性(89.9%)。这说明女性比男性更赞成经济独立。而几乎没有人选择“男性不需要有自己独立收入”。

  在年龄上,21岁—30岁年龄组赞同男女收入独立的比例最高(95.3%),年纪越轻,女性经济独立的意识越强。

  盼机会:男性依旧受青睐

  中国的男女总体就业机会相等吗?对此,大部分被调查者(75.9%)给出了消极的评价。面对职务、职称的晋升机会,有77.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平等”。

  专家认为,这些数据反映,当今社会男女两性就业、晋升的不公平待遇普遍存在。由于男性多占据职场上高于女性的地位,且多具有决定性的权威,因此,女性在职场中经常扮演被不公平对待的角色,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切实提升。

  侃生活:夫妻双双把家当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夫妻间的消费额体现出比较平等的状况。

  55.5%的被调查者选择“丈夫收入多于妻子”,45.1%的人承认,自己有配偶不知道或不能动的个人账户;也有超过一半(51.5%)的人相信,自己的配偶没有小金库。

  调查还显示,77.4%的人知道配偶有小金库,且自己也有对方不知或不能动的个人账户;74.2%的人则表示,自己和配偶都没有小金库。这反映出,目前中国夫妻大多数还是能本着权利对等的原则,来处理夫妻间财政透明度问题。

  35.4%的家庭妻子管钱,“一起保管”、“各管各的”分别占31%、27.3%。而且教育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一起保管家庭财务。

  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家庭是由女主人负责日常生活用品采购,但涉及到大件电器购买权、车房等重大开支项目上,分别有73.4%、65.3%的人表示“双方商量着决定”。

  同样,比起教育水平较低的受访者来说,教育水平高的女性在家庭消费、家庭投资理财时,更多地摈弃了“决策者”、“旁观者”的角色,而倾向于“平等的参与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