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民工救人事件的沈阳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01:15 辽沈晚报

  新闻引言

  沈阳人的良知被触痛了。痛点来自于山东来沈民工韩磊的救人丧生。

  6月30日下午2时,沈阳市于洪区造化乡英守村丁香园的一处湖水中,一名20岁左右、体格健壮、事后以标准的沈阳口音说“谢谢”的男子,在湖中发出呼救。正在此洗澡的山东
来沈民工韩磊闻听后下水游了600多米,将其推回岸边,自己却被一个大浪打入湖底。

  此前,一名叫金子的盘锦姑娘在沈阳两伙少年的群殴事件中,无辜被砍。剧痛中她倒在地上请求目击者报警,可她看到的是眼前一排无动于衷的人。两位来沈民工的不幸均起因于他们想帮助不幸中的沈阳人。

  一场毫无结果的等待

  在12平方米的韩磊家的小屋里,一场等待已持续了4天。在这间韩家临时租用的小屋内摆着一张大床,如果没有6月30日的那次意外,韩磊每晚都会躺在他父母的脚边睡去。一年前,韩磊从老家山东济宁跟父亲来到沈阳金属市场打工。事发前夜,他刚从老家栽完麦子回到沈阳。

  一家人完全相信,各媒体对韩磊救人身亡事件的大量报道,一定会传到那名获救者耳中,从而牵动他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家人还相信,对由绝境到生还的一次次噩梦般的回忆,定会激发获救者一颗感恩的心,从而使他踏上寻找韩家的路途。

  一家人在苦苦等待着。他们不是等待获救者表示感谢,或送上金钱来安慰悲痛中的他们。“如果给钱的话,我会把钱摔到那个人的脸上,因为孩子的生命是无价的。”韩磊的父亲韩桂良说。

  他们只是希望,那个获救的年轻人可以为儿子当天的英勇行为作个证明,用儿子见义勇为的行为向韩磊的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们解释,韩磊不是在和别人打架中死去的,或者做了别的什么“坏事”死掉的,他们的孩子是为了救人,而失去了他17岁的生命。

  这个希望正在逐渐渺茫起来。7月2日下午,有一位无名氏托人给他们家送来1000元钱。韩磊的父母看到这笔钱,放声大哭起来。他们说,想带着孩子的骨灰一起回山东老家。在越来越绝望的等待之中,韩磊的父亲说自己心疼得连水也咽不下,他的妻子每天总是躺在床角大哭或抽泣。

  韩磊身亡后,他的弟弟、15岁的韩双第一个念头是悲痛,第二个念头是:“我决定了,不能呆在这里,要回老家去。”此时,韩磊的父母没有说话,韩双是否能够回家尚无定论,但他的态度是明显的。

  一位救人民工的沈阳之旅

  韩磊生前是钟爱沈阳的。据说,临死前的前日,韩磊第二次从家乡来到沈阳,一路上还怀有热切的企盼。他曾经向老家人描述沈阳的夏天:这里蚊子不多。有时候也很热,但经常刮风,所以天气挺凉快。

  韩磊穿粉红色毛衣拍摄的遗照,展现出一个纯真少年的形象,生活还没来得及在他17岁的脸上刻下痕迹。他和城市之中的同龄人的区别,是带着些许土气的淳朴。

  300元钱买的14英寸电视机和一台电风扇,摆在两张床之间,韩磊的家中没有别的家具。屋内燥热不安,苍蝇飞动,门前堆放着乙炔瓶、破旧的轮胎和废铁。韩磊因在校成绩不好,主动弃学,和父亲一同来到这里。他在这里干的活主要是切割废铁。

  沈阳市金属市场的山东人大概有二百多,他们每户都有一个回收废铁的摊位。一般每天凌晨3点开始干活,收购废铁,再加工、变卖。韩磊的一个同伴展示了胳膊上密密麻麻的伤口,那是切割时由于缺少防护,火星溅的,韩磊的胳膊上也有这样的伤疤。

  韩磊的邻居们说,这个孩子如果见了乞讨者,只要兜里有钱,总会给两个钱,而且是“有五角不给两角,有一块不给五角”。韩磊总是会在小孩穿越沟渠、老人背负重物时,及时出现,脸上带着微笑,伸出手去,表现出非常乐意的样子。

  他还是喜欢讲笑话的人。他的同伴、17岁的贾新斌说,韩磊时常讲一些笑话,做鬼脸,逗得大伙哈哈大笑。他的朋友遍布沈阳金属市场许多狭小的出租屋。

  生前最后一日,韩磊到金属市场的水龙头前打水。天很热,打水的民工排成长队。轮到他时,他又做起好事,让身后岁数大的人先打,自己站到了队尾。

  韩磊至死没有去过沈阳的太原街、中街等商业场所。他每日逗留的地方,除了家门前的摊位,就是市场正门前——那里尘土飞扬,很多时候都挤满了打零活的民工。零工们大都知道韩磊救人的事情,摇着头,说“可怜啊”。

  一个话题对沈阳的意义

  韩磊救人事件价值何在?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在悄然进行。

  韩桂良说,那一天,除了自己的儿子,在场其他人的表现令他费解:没有人出手相救;被救者走得蹊跷,事后再无音信。“我们希望那个沈阳人勇敢地站出来为韩磊作证。”沈阳金属市场的农民工们说。韩磊的叔叔韩得志说,那个被救上岸的沈阳人,说了一句应该说的话,可至今还没有做过任何应该做的事情。

  他的一位老乡马上更正说明,绝大多数沈阳人是讲良心的,但也有不讲良心的,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本报及其他沈阳媒体对韩磊救人却遭获救者冷遇的报道震撼了沈阳人。大量接受采访的本报读者均表示,韩磊17岁的生命遗憾地逝去了,对来沈民工的敬意却在刹那间产生。

  本报读者、一名在医院工作的刘姓女医生对记者说,以前总认为民工们都是来沈阳挣钱的,从韩磊身上则看到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爱,对沈阳人的爱。

  沈阳人吴广进在沈阳金属市场附近上班,他了解了事件全过程后说自己有些感动,“这样的精神让人感到崇高”。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思宁将这种感动评价为冲动,所以未必长久。她说,对于韩磊的行为,大家应该反思自身的言行———只有这样,感动才是有价值的。

  记者 张健 首席记者 傅淞巍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