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回民支队转战鲁西北 遏制日伪军蚕食进攻(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0:01 大众网-鲁中晨报
回民支队转战鲁西北遏制日伪军蚕食进攻(组图)
马本斋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支队的司令员。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返乡。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任总队长。次年教导总队改称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任司令员。由于长期的艰苦作战,马本斋身患重病。1944年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据新华社)
回民支队转战鲁西北遏制日伪军蚕食进攻(组图)
  当年一部《回民支队》的电影,使得马本斋及其领导的回民支队家喻户晓。6月29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地寻访采访团来到马本斋曾经战斗过的聊城市莘县。在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南1公里处的马本斋烈士陵园,记者沿着甬道进去,两旁的石碑格外醒目,其中一块上面是毛泽东主席当年为马本斋题写的“马本斋不死”的字样,再往里走是中国古建筑式六角形的马本斋烈士纪念碑亭,碑亭正前方为马本斋烈士之墓,陵园内翠柏掩映,显得庄严、肃穆。

  1942年,日寇在冀中平原进行了灭绝人性的“五一”大扫荡,回民支队遭受重大损失。为保存这支少数民族抗战力量,上级决定回民支队实行战略转移,考虑到鲁西北缺乏主力部队的现实,军区决定回民支队到鲁西北。10月初,军区决定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兼任鲁西北军分区司令员。

  “回民支队在莘县仅仅待了一年,可就这短短一年时间,回民支队遏制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蚕食进攻,扩大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莘县原党史委王主任对记者说,回民支队在最艰难的时候来到了莘县。

  说到回民支队来莘县,张鲁回族镇党委书记陈民跃说,马本斋来之前,鬼子穷凶极恶地对马本斋诱降、逼降、劝降,1941年8月4日深夜,鬼子将马本斋母亲抓走,并给马本斋写了劝降书。当战士们表示要进行解救时,马本斋劝大家:救是应该救的,可是目前战斗任务紧,不能为救自己的母亲而影响部队战斗的任务。与此同时,马母与日寇进行了绝食斗争,7天7夜不进一粒米,最终于1941年9月2日为国捐躯。马本斋愤怒挥笔:“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祖国就是我的家,党就是我的母亲,为了他们,我决心献出我的一切!”

  “马本斋军事指挥手段高,经常根据敌情、地形研究新战法!”王主任说,回民支队“土坦克”攻克鬼子据点一事成为军民的佳话美谈。

  当年在攻克冠县田寨据点中,马本斋挑选特等战斗英雄贾福海,背驮用层层湿棉被覆盖的“八仙桌”,手提地雷,从村东口进了大街直奔围寨南门,鬼子以密集火力扫射,“土坦克”照常前进,鬼子见状慌了神不知道是什么“秘密武器”。此时,贾福海在南门埋好地雷后开始向鬼子喊话,指出只有投降才是惟一出路,随即大摇大摆地从原路返回。马本斋则隐蔽在寨门对面路南短墙下,准备等地雷一爆炸,即指挥部队冲锋,可是还没等地雷爆炸,鬼子就宣布投降了。

  采访中,聊城市党史委的陈主任说,马本斋强调作战要打巧仗,要求部队不要跟敌人硬碰,要把敌人引出据点,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要善于利用地形、地物,以突然迅猛的手段置敌于死地。

  1943年春,鬼子白天在申屯修据点,游击队就在夜里扒。敌人派出巡逻队在申屯附近转悠,以截击我地方武装部队。马本斋在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规律后,派一个中队设伏,抓获鬼子30余人。

  同时,由于连年灾荒,粮食成为敌我争夺的首要物资。当时据点的伪军一看到有村庄烟囱冒烟,便不顾一切地出来抢饭吃。马本斋部署部队在村外设伏,然后伪装生火做饭,结果敌人都跑来抢饭吃。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回民支队一阵攻击,俘敌600余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500余枝。
回民支队转战鲁西北遏制日伪军蚕食进攻(组图)
  在张鲁,记者见到了77岁的何玉祥老人。1942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进驻冀鲁豫根据地后,就长期住在张鲁,这期间,何玉祥曾多次见过“马司令”,在马本斋逝世后,何玉祥又亲历了葬礼的全过程。面对记者,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印象中的“马司令”。

  “马司令对张鲁的百姓感情可深了。他在河南去世,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己的遗体葬在莘县张鲁,当遗体运到俺这时,看到马司令的遗体,大家都哭了。”

  何玉祥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也参与了马司令的葬礼,帮着扎台子、看护水井。据老人回忆,当地百姓怀着对这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献出了10亩良田作为马本斋的陵园。“当时葬礼隆重着呢,很多领导都参加了。”何玉祥说,当地老百姓流着眼泪,用最高规格的礼仪,高抬着马司令的遗体,将他安葬在了陵园里。

  “马司令跟咱老百姓的感情那真没得说。”老人告诉记者,1943年,鲁西北连年大旱,很多老百姓都没吃的,当时部队的粮食定量也从一斤半减到12两(当时16两为一斤),但马本斋还是决定从粮食定量中再拿出2两救济灾民,战士们吃不饱就吃糠菜。马本斋和战士们一起吃大锅饭,还常常把自己的饭让给房东。马本斋常说,我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都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眼下老百姓都在挨饿,我们要把百姓从饥饿中解救出来,我们解决不了他们一年一个月的粮食,解决三天五天的粮食也是好的。后来,马本斋又组织部队到收成较好的濮县一带运粮,仅用了3天时间就借粮1万多斤,救了不少百姓。何玉祥老人说,最让他敬佩的就是在马司令的队伍里,回民汉民相处得非常好。“马司令对大家一视同仁。打硬仗的时候,马司令总是让自己的亲人冲在最前面。一次,回民支队的一支队伍在滑营驻扎时被日伪军包围,马本斋就派自己的弟弟带人去解围。第一次解围没成功,弟弟回来汇报,马本斋当时就一鞭子抽在弟弟的脸上,说‘再救不回来,就要你脑袋。’弟弟带着队伍又去了,这一次终于把被围的战士救了出来。”但马本斋这一鞭子却将自己弟弟的一只眼睛给打瞎了。

  “大家都很敬重他。附近的敌人都害怕他,不敢来这里骚扰。附近一些地方卖粮食的、卖棉花的等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做小买卖,张鲁当时号称‘小上海’呢。”马本斋病逝后,1944年3月17日,延安各界隆重集会,追悼马本斋。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赠送挽联,对马本斋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挽:“马本斋同志不死”;朱总司令挽:“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周恩来挽:“民族英雄,吾党战士”。如今,这几位领导人的题词被刻成碑文,安放在马本斋陵园里。

  何玉祥老人告诉记者,1954年马本斋墓迁往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虽然马本斋墓迁走了,但当地百姓仍然将马本斋陵园保留着,并修建了大型纪念亭。据当地政府负责人介绍,每年清明节,当地百姓仍纷纷来此凭吊英烈,马本斋的事迹和名字永远铭刻在鲁西北人民的心中。(本报聊城7月2日电特派记者成建强)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