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郑和水手后裔南京寻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0:25 新华网
郑和水手后裔南京寻根(图)
  郑和下西洋水手的后裔姆瓦玛卡·沙里夫(中)和肯尼亚马林迪市市长拇拉穆巴(右),在南京龙江郑和宝船厂遗址陈列馆亲切抚摸郑和宝船模型。·雨佳摄·

  昨天,当姆瓦玛卡·沙里夫登上《郑和下西洋》在南京首映式的舞台,立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在她身上寻找着东方人的影子———黝黑的皮肤,大而圆的眼睛,娇小的身材,羞涩的微笑……

  她就是来自肯尼亚拉穆群岛的帕泰岛西尤村、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19岁的美少女姆瓦玛卡·沙里夫。跨越了印度洋和南中国海,沙里夫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南京,寻访祖先留下的足迹。

  “中国女孩”回乡了

  姆瓦玛卡·沙里夫的父亲是当地人,母亲是中国后裔,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她们一家都对自己的身世坚信不疑。沙里夫说,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后裔后,她“非常自豪、非常骄傲”,立即告诉了同学,从此同学们就叫她“中国女孩”,而她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到中国来,看一看祖先生活的地方。

  6月30日,沙里夫终于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经过16小时飞行,7月1日晚,沙里夫终于飞抵中国。昨天早上,沙里夫踏上了南京的土地,也许是因为时差还没倒过来,极度疲惫的沙里夫,在参加完上午的新闻发布会时,竟然靠在桌边睡着了。

  沙里夫笑起来总是很害羞,话也不多。昨天下午,她和肯尼亚马林迪市市长拇拉穆巴一起参观了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看到六百年前祖先留下的壮观遗迹,沙里夫惊叹不已。她说:“六百年前我的祖先就从这里启航,今天我能来到这里,真是好高兴,好自豪。中国非常美丽,中国人工作非常努力,非常勤奋,我要向中国人学习。”

  至今保存明朝瓷碗

  沙里夫告诉记者,因为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她们家的生活已经和当地完全融在了一起,中国的生活方式在她们家里已经没有了。她们信奉穆斯林教,也有自己的庆典节日,也过春节放烟火。

  现在沙里夫的家里,唯一还算和中国有关的,就是一只明代瓷碗。只是前几年,有一支西方考查组来到她家时,其中一位日本考古者一不小心,把这只瓷碗打碎了,这让沙里夫心痛不已。

  前不久,南京电视台《郑和下西洋》摄制组来到沙里夫家,得知此事后,就用随身带的502胶水,帮着修复了瓷碗,这让沙里夫兴奋了好久。

  想到中国留学

  沙里夫在拉穆岛的一所技术学校学习。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沙里夫经常辍学,到中学时已难以继续。一位在肯尼亚蒙巴萨工作的华人知道了她的情况后,捐资供沙里夫上完了高中。

  去年,沙里夫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信,希望能到中国求学。她说:“中国生活水平很高,经济发达,技术发达,而我的家则很贫穷,我希望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希望能学中医,然后带回去,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

  沙里夫的来信,引起了中国大使馆的高度重视,在经过调查后,大使馆专门派人到帕泰岛的沙里夫家看望。如今,中国大使馆正在为沙里夫争取奖学金。今年9月,沙里夫就将如愿来中国上大学,目前具体学校正在确定。

  有信心不再害羞了

  沙里夫笑起来总是很害羞,话也不多,但却相当得体。《郑和下西洋》总编导吴建宁告诉记者,一个月前,他在沙里夫家采访时,“她可害羞了,很闭塞,不敢和人说话,甚至见到人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可没想到只有一个月时间,她除了变瘦了,竟变得这么大方、沉稳。”

  当记者问起这个变化时,沙里夫又害羞地笑起来,她说,整个拉穆岛也不足3000人,在家里每天看到的人和事都一样,现在出来,看到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建筑,视野开阔了,“我是变了,有信心了,不再害羞了,不再害怕了。”这时,身边的翻译告诉记者,来到南京,兴奋的沙里夫中午就想打电话回去,告诉朋友和家人……(邱曙东贺沂沂)(来源:解放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