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十年间,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07:37 哈尔滨日报

  本版撰文 记者 马晓雪

  重温别样感动感受城市精神

  2005年6月8日,冰城哈尔滨。苍天雷雨大作,城市泪流满面。这泪,为大雨中数千台车让出“考生通道”而挥洒。

  这一幕,感动了一座城市,也让这座城市深深地思考。是什么感动了我们,我们该怎样审视我们的家园……思考中,不断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评说心中的感受,讲述更多感动冰城的故事,热议家乡哈尔滨的可爱。

  于是,我们惊喜地发现:多年来,我们曾不止一次地亲历着这样的感动。今天,重拾这些感动,心中有一种别样的凝重。

  城市如人,有自己的品格和精神。正是可贵的“冰城品格”,蕴发着这些感人的故事;正是这一次次倾城的感动,不断淬砺着我们的“城市精神”。

  为配合哈尔滨“城市精神”讨论,本报根据市民提供的故事,推出特别报道《十年间,我们一次次泪流满面》,请广大市民参与评选“感动冰城”十大故事。也许,你就是这些故事的亲历者;也许,你也曾被这些故事所打动;也许,你还经历过同样感人的其他故事。那么,请说出你的感受,讲出你的故事,并从20个候选故事中选出最让你感动的10个,与我们一道解读哈尔滨“城市精神”。

  编者按

  故事一

  宫哲找爸爸

  【发生时间】1995年3月

  【故事回放】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学了,10岁的小宫哲却得在家侍候身患重病的妈妈。家里没有子,小宫哲就到外面捡树枝和冰棍杆生火给妈妈取暖。爸爸好久不回来了,妈妈得了种怪病———重症肌无力,浑身上下的肌肉都不听使唤,喝口水都要20分钟才能咽下。宫哲害怕,怕自己成了孤儿,每天早起他都要扒开妈妈的眼皮,让妈妈看看自己……妈妈快不行了,小宫哲呼唤着:爸爸,回来吧!

  3月22日至28日,本报连续刊发报道《宫哲找爸爸》。故事揪心牵肠,催人泪下,成百上千的人到医院去看望宫哲妈妈。短短几天时间,社会各界就为宫哲母子捐款17956.7元。宫哲没有辍学,宫哲妈妈也得到市第一医院人道主义救治。

  故事二

  刘氏兄妹,

  泛舟社会爱之河

  【发生时间】1996年1月

  【故事回放】一对名叫刘启嘉、刘红丽的兄妹,分别患了尿毒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在贫困而又多难的境况中,刘氏兄妹相互鼓励着,都要为对方献出自己的器官———16岁的妹要把肾捐给哥,18岁的哥要把骨髓献给妹。

  1月3日起,本报就此事长达70天的报道,引来广大市民汹涌的爱心洪流,来自社会各界110多个单位、近3万人次共捐款16万多元。此间,兄妹两人在市第一医院大力协助下住院治疗,刘启嘉成功进行了异体肾脏移植手术,刘红丽也逐渐康复出院。这组报道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播发,故事影响波及全国。

  故事三

  蘸血写下歹徒姓名

  【发生时间】1996年5月

  【故事回放】5月26日上午,阿城市亚沟镇邮局年仅21岁的女储蓄员石锐,面对手持匕首的金库劫匪,蘸头上鲜血写下歹徒姓名,保住了国家财产。

  事发时,石锐在二楼金库门前,突然被事先藏身于此的一蒙面人截住,被打得满脸是血,随即昏迷。待她清醒时,发现蒙面人正在撬砸金库,遂不顾生命安危与其英勇搏斗。石锐发现劫盗金库的歹徒是亚沟邮局储蓄所半年前开除的职工佟大有,遂支撑身体,蘸头上鲜血在一本账册上写下歹徒名字。根据石锐记下的名字,当地派出所干警将佟大有人赃俱获。英雄的储蓄员石锐的故事传开后,赢得广大市民的同声赞誉,石锐被授予哈尔滨市勇敢市民和国家邮电系统模范称号。

  故事四

  只身万里寻魔

  【发生时间】1996年11月

  【故事回放】道外区万宝镇后城村一个叫王棚铺的小屯里,纯真可爱的9岁女孩玲玲被邻居七拐子强奸,身心遭受严重摧残,而恶魔七拐子一家四口悄悄变卖房产远走他乡。小玲玲的亲属、阿城涂料厂厂长谭喜林辞去厂长职务,怀揣七拐子照片、公安部门的通缉令和全国地图,历尽磨难,足迹遍及黑龙江省6个市县10余个乡几十个村屯,终于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查到七拐子下落,并协助公安机关将其缉拿归案。

  谭喜林的壮举感动了许多人,引起了强烈反响。《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都以大篇幅刊载了本报的这篇通讯。谭喜林被授予“哈尔滨市勇敢市民标兵”称号,还被全国人口文化促进会授予“精神文明奉献奖”。全国各地很多读者纷纷给玲玲寄来捐款,北京一家电影制片厂还以此编写了电影剧本。

  故事五

  率斌,让我们帮助你

  【发生时间】1997年10月

  【故事回放】率斌出生在甘南县一户农家。4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和妹妹艰难度日。贫困的生活让率斌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从小到大他学习一直很刻苦。高三那年,率斌继父去世,生活重担全落在母亲的肩上。1997年8月18日,率斌收到了哈师大体育系录取通知书。无奈之下,母亲连续几天到村里“抬钱”,走一家、跪一家。嗓子求哑了,红肿的膝盖越肿越高,连续跪求49家,终于凑足了率斌的学费。9月18日,率斌怀揣着裹满母亲血泪与希望的3500元钱来到哈尔滨,交完学费,率斌只剩下70元钱……

  10月14日,《新晚报》就此作出报道后,不少市民纷纷与哈师大联系或赶往学校送钱,金太阳·索菲亚的业户们第一时间打来传呼,承包了率斌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费用。普通市民、个体业户、小学生、机关单位,无数的好心人纷纷向率斌伸出了温暖的手。仅仅两天,率斌就收到捐款近6万元。

  故事六

  抗洪军民情感天动地

  【发生时间】1998年8月

  【故事回放】1998年,哈尔滨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为了保卫哈尔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军、武警、公安战士们用血汗筑就了一道冲不毁的大坝,哈尔滨市民则用自己的行动回报着战士们的真情,谱写了一篇洪魔面前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乐章。

  太平区民主乡民富村一小卖店主上堤抗洪时,把钥匙交到战士手中,叮嘱:“用啥拿啥,一分钱不收。”可战士们却建了个“小商品销售簿”,来拿货分文不差交钱记账。偶尔有刚下堤身上没带钱的,就在记录后注上“钱未付”,回连队取钱后补交。

  8月23日中午12时,就在抗洪官兵与大洪水展开决战之际,道里区身患绝症的73岁退伍老军人焦斌拿出一瓶珍藏了25年的茅台酒,在别人搀扶下来到松花江大堤,给20多名抗洪战士每人斟上一杯醇香美酒。他说:“别的我送不起,也拿不动。酒能驱寒,这杯酒就表示一名老军人对你们的尊敬和心意吧。”战士眼含热泪宣誓:“战胜洪水,保住哈尔滨!”

  故事七

  植物人醒来洗了

  安绍华五年之冤

  【发生时间】1998年冬季

  【故事回放】1998年冬季的一天,安绍华到市第四医院办事,在门诊大厅,遇到四五条汉子架着个身高约1.8米、满脸血污的男子,急匆匆地询问急诊室在哪儿。这个受伤者叫王滨杰。好心的安绍华一溜小跑带着他们到急诊室检查、诊治。一阵忙碌后,他突然发现送伤者的人都没影了,伤者又说什么都不肯继续医治、非要回家。热心的安绍华把王滨杰送回了家。王滨杰家人连称他为“救命恩人”。

  1999年1月,安绍华突然得到消息———王家到公安局指证他就是伤害王滨杰的凶手!又一个噩耗传来———王滨杰成了植物人。最能说明真相的人已经不能说话了。5年来,安绍华一直在委屈中煎熬。2004年4月的一天,王滨杰醒了!5年不白之冤终于洗清,安绍华相信,好人终有好报。

  该报道见报后,市民们纷纷为安绍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却不幸蒙冤而感叹,蒙冤的经历也让很多市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安绍华被先后请进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等栏目讲述自己的故事。

  故事八

  亲人帮我战洪魔

  我帮亲人战病魔

  【发生时间】1999年11月

  【故事回放】11月28日,吉林省东辽县的一位农民带着他重病的儿子来到哈尔滨寻医。儿子刘军是锦州某炮团战士,1998年跟随部队到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堤段抗洪。一次,江堤出现险情,刘军跳进水里,与战友用身躯挡住洪水,整整坚持了4个多小时。由于江水长时间浸泡,他出现乏力、全身浮肿症状。几天后,刘军开始出现血尿,他向战友隐瞒了实情,继续和洪水搏斗,洪魔一次次在勇士面前低下了头,病魔却深深地潜入刘军体内。抗洪结束后,他病倒了,经诊断,刘军已由急性肾炎转为慢性肾炎。一年间,刘军为治病先后转了3家医院,务农的父亲为此欠下一万多元外债。

  刘军的病情牵动着哈尔滨市民的心,人们纷纷送来秘方或捐款,仅仅几天时间就捐款38445元。

  故事九

  “这是我的孩子!”

  【发生时间】2000年6月

  【故事回放】6月10日中午,一个男孩过马路时被车撞倒,脑干损伤、左腿骨折,危在旦夕。关键时刻,围观人群中站出一位中年妇女大喊:“这是我的孩子!”她边动员大家报警,边拦出租车把孩子紧急送往医院。她不顾孩子口中的白沫,在出租车上口对口给孩子做人工呼吸。到医院后,因没带钱,她毫不犹豫押上了自己的传呼机和金项链,说:“这是我的孩子,一定要抢救他,就是花十万八万我也认!”这位妇女名叫窦海燕,其实与男孩素不相识。

  当男孩的亲属闻讯赶到,孩子已经在窦海燕的照料下,做完了脑部CT、办完了住院手续、吸上了氧气。医生说,孩子再晚送来几分钟就没救了,是窦海燕的人工呼吸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故事十

  慈母绝唱牵动人心

  【发生时间】2000年11月

  【故事回放】11月22日《家报》刊登报道《一位母亲的绝唱》:市民李慧丽和丈夫孙文财都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靠双拐行走。虽然生活清苦,但13岁的儿子孙洋却懂事、孝顺,不但承包了家里的脏活、累活,而且品学兼优。8月,李慧丽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生命只能维持3至6个月。为了让自己的声音陪伴儿子长大,李慧丽走进了哈市的一家录音棚,她在录音中说:“孩子,妈妈走后,你和爸爸一定要挺住,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曾关心过我们的所有好心人……”

  报道牵动了千万市民的心,编辑部当天就接到爱心电话200多个,收到捐款4000多元。省医院主动为李慧丽提供治疗,一位个体老板顶着漫天大雪把钱送到编辑部。李慧丽在医院治疗期间,好心的邻居主动负责看护她,市民吕朝丹主动当孙洋的代理妈妈……

  故事十一

  李富勋的清雪责任区

  【发生时间】2000年12月

  【故事回放】李富勋是道外第二供暖分公司收费员,他每天收费进进出出的太古街上,大冰包一个接一个,给附近居民出行带来不便,李也几次在街上滑倒。于是,他决定主动承担一部分清雪任务,以实际行动倡议附近有清雪任务的业户积极清雪。12月29日,经过申请,李富勋领到太古街道办划分给他的清雪区———太古街52号前15平方米的路面。李成了哈尔滨市市民主动承担“清雪责任区”第一人。

  李富勋义务清雪的行动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自发成立了“李富勋义务清雪队”,仅3天就有24人加入。

  故事十二

  长笛渴盼爱心合奏

  【发生时间】2001年8月

  【故事回放】哈32中学生李猛从小就富有艺术灵气,18岁便通过了长笛最高等级测试———九级优秀。但就在他潜心于长笛艺术时,爸爸李志和下岗了。为了实现孩子的音乐梦,李志和捡起了破烂。虽然日子苦,但李猛刻苦的练习让全家人充满了希望。2001年高考,李猛如愿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管弦表演系。但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来的学费存储卡,让全家人发愁。为了筹集学费,哈32中校长提出为李猛提供一个义演的机会,让他用自己的技艺筹集学费。

  8月21日,本报《长笛渴盼爱心合奏》报道见报后,许多市民和单位纷纷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要尽自己所能帮助小李猛圆梦。市歌剧院、哈尔滨音乐厅立刻与本报联系,无偿为李猛提供演出场地。23日18时,李猛的义演音乐会正式拉开帷幕,近千名与李猛素不相识的市民走进哈尔滨音乐厅,聆听音乐会并慷慨解囊。截至音乐会当晚,社会各界共捐款42768.42元。28日,李猛带着哈尔滨市民的爱心赴京到中央音乐学院报到。

  故事十三

  求血报道引来

  近百热心市民

  【发生时间】2001年9月

  【故事回放】市民赵泉被惊马踩成重伤,造成失血性休克、脾破裂、左肾膜下血肿等多处复合型重伤,生命垂危。其血型为“RH”阴性B型血,虽已输血800毫升,但还需要大量血液挽救赵泉生命。为此,市第五医院医生和伤者家属向社会诚征该血型血。

  9月7日,本报《救人,谁捐稀有型血?》报道见报后,一上午就有90多位热心市民来到医院献血,虽然要求献血者多数都是B型血,而不是“RH”阴性B型血,但市民们的爱心却深深感动了血站、医院和伤者家属。

  故事十四

  激动人心的大救援

  【发生时间】2001年11月

  【故事回放】11月6日早7时10分许,在南岗区文昌街125中门前,一辆22路公交车突然失控,冲上站台,撞向候车人群,造成16人受伤。事故发生后,途经市民和出租车司机纷纷主动将伤员送往医院,值勤交警一路指挥让拉伤员的车辆优先通行,省医院当即成立急救小组及时抢救伤员。据目击市民介绍,当时现场气氛十分感人,报警的、叫急救车的、从车上抬救伤员的市民数不胜数,上演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一幕。

  次日,本报又连续追踪了大救援中的好心人。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数位不愿留下姓名的“活雷锋”。面对记者,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这是我作为市民应该做的,碰上这样的事,谁都不能袖手旁观。”

  故事十五

  身中40刀勇斗歹徒

  【发生时间】2002年2月

  【故事回放】2月18日晚,初三学生李野随爸妈到香坊区幸福乡宏升村爷爷家串门。当晚,所有亲戚都在前院吃饭,只有李野留在后院自家开的台球厅。突然一个20多岁的男青年闯进,挥菜刀向李野砍来,边砍边让她把家里的钱拿出来。李野与歹徒展开搏斗,歹徒挥舞着菜刀在李野头上连砍几十刀,李野十根手指也全部被砍断。随后,李野装死倒在地上,歹徒抢钱后匆匆逃走。此时,李野已牢牢记住了歹徒的相貌,待警方赶到时,李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破案线索。当晚,李野被送到哈医大一院抢救。几天后,李野的生命保住了。

  事发后,李野身中40刀勇斗歹徒的事迹被全国几十家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大风车》、《半边天》、辽宁卫视、《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来哈采访李野。李野同时也得到了全国宋庆龄奖学金及市勇敢市民标兵、市优秀三好学生、市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故事十六

  让亲儿扫街挣钱

  供孤儿上学读书

  【发生时间】2003年2月

  【故事回放】2003年2月,15岁的孤儿熊宗刚终于有了新家。熊宗刚4岁时母亲病故,2002年父亲因病去世,他成了孤儿。2003年2月,社区居民毛金荣听说此事,当即表示要收养熊宗刚。60岁的毛金荣患有先天软骨病,身高只有1.1米,体重只有30多公斤,周围孩子都称她“残疾奶奶”。15年前,她丈夫因病去世,她和患有轻微智障的儿子靠糊纸盒维持生活。熊宗刚走进这个家庭后,毛金荣母子二人尽可能地给他增加营养。熊宗刚见家中生活困难想辍学。毛金荣说什么都不同意,她给亲儿子找了份清扫街道的工作,帮助供这个孤儿上学。熊宗刚在毛金荣家生活得非常快乐,他说:“我就是奶奶家的孩子,我永远也不离开这个温暖的家。”

  故事十七

  女记者病危捐角膜

  【发生时间】2004年8月

  【故事回放】2000年初,阿城市年仅30岁的记者阎阿红被诊断出患有子宫内膜癌,她选择了与病魔进行顽强的斗争。2000年6月,第一次肿瘤切除手术后不久,她带病回到了岗位上。不料,两年后,阎阿红的癌细胞转移。2004年8月,医院给阎阿红开出了病危通知书,病床上的阎阿红却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与黑龙江眼库签订了《自愿捐献眼角膜的协议》。不久,阎阿红不幸病逝。按照她的遗愿,她的两只眼角膜分别被移植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学子眼中,二人重获光明。阎阿红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上继续延续……

  阎阿红的事迹感动了很多市民。2004年11月7日,中央电视台《本周》节目将阎阿红评为本周感动人物。

  故事十八

  的哥引涌如潮真爱

  【发生时间】2005年4月

  【故事回放】今年4月21日,香坊区四史街一辆挨一辆停满了出租车。几个小时内,近800名的哥驾车相约来到小街内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为一名患肾病危在旦夕的少年捐款。受捐助的14岁男孩杨洋,父母是阿城市新乡乡来哈打工的农民。1999年,小杨洋突然发病,被确诊为先天性肾动脉狭窄,手术需要医疗费12万元。杨洋的父亲患有乙型肝炎、腰间盘脱出,丧失了重体力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都落在孩子妈妈王强身上。2003年9月,为了多赚钱给孩子治病,瘦小的王强在香坊区四史街租了一间小门市,开办了缝制、换洗轿车座套的小店。出租车司机得知杨洋的不幸遭遇,纷纷通过照顾生意帮助她。程远出租车队的司机集体给杨洋捐款,一些乘客被的哥们的义举感动也纷纷解囊。连续几日,不断有出租车司机、热心市民前来捐款,有些市民甚至风尘仆仆地从外县坐长途车赶来……

  故事十九

  孪生弟弟救兄

  各界倾力相助

  【发生时间】2005年5月

  【故事回放】今年5月末,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来了一对孪生兄弟。23岁的哥哥王海民患急性白血病,如不及时移植骨髓,生命只能延续3个月。经检验,孪生兄弟间的同基因骨髓移植手术完全可以使王海民痊愈,这种情况实属罕见,但20万元的手术费却难倒了并不富裕的王家。为了筹措手术费,弟弟海权和妈妈将家里的房子、耕地、物件悉数卖尽,爸爸也把能借来的钱都借来了。即使这样,手术费仍差7万余元。

  此事经《哈尔滨日报》报道后,引起各界广泛关注,众多单位、市民纷纷捐款。市慈善会决定为两兄弟捐款两万元,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他们提供1000元困难帮扶金,道里区总工会捐款700元,并组织农民工为王氏兄弟捐款。一对曾在血研所接受过骨髓移植手术的孪生姐妹托父亲送来100元,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兄弟俩勇敢面对病魔。一些热心市民还建议设立账户,直接汇款给王氏兄弟,在大家的倾力帮助下,手术终于顺利进行。目前,王海民正在康复中。

  故事二十

  大雨中,数千台车

  让出“考生通道”

  【发生时间】2005年6月

  【故事回放】今年6月8日,是高考的第二天。清晨,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使哈尔滨市多条主要干道交通严重拥堵,众多考生和家长因无法及时赶到考点而焦急万分。根据规定,考生迟到15分钟以上就会被取消高考资格,眼看一场大范围的误考事件就可能发生。

  危急中,一位司机将电话打进了省交通广播电台的“晨风送我行”栏目,建议“能不能让其他车辆停在路边,放‘考生车’优先通行”。栏目组采纳了建议,立刻通过电波向全市司机发出“为考生让行”的倡议。几分钟后,原本拥堵在全市多条主干街路、数以千计的公车、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纷纷就近停靠到马路边,为“考生车”让出了一条条“绿色通道”;不少司机还主动加入到义务运送考生的行列中。冰城各主干街路上,近千辆运送考生的车辆在交警部门指挥下,打着急行灯一路畅通无阻,顺利赶赴考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