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了386名孤儿的读书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07:37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朱章安 通讯员 谢秋生 龙洋

  衡南县的孤儿是幸运的。从2002年下学期开始,该县85个县直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个人对口资助孤儿完成9年义务教育,3年来累计捐款59万多元,帮助386名孤儿圆了读书梦。

  决不让一个孤儿失学

  今年农历正月十四上午,衡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康凤、副主任刘菊英驱车来到谭子山镇蟋龙村一栋低矮破旧的土屋前。

  车刚停稳,一个小女孩从屋内跑过来,亲昵地叫着:“石奶奶、刘阿姨新年好”

  这位小女孩叫谢小玉,是蟠龙完小三年级学生。她6岁时父母相继病故,从此与6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从2002年下学期开始,小玉被列为县人大对口资助对象,每学期开学前夕,石康凤都要亲自将学费准时送到小玉手中。

  县人大不仅是资助者,更是助学孤儿的决策人。

  那是2002年6月,石康凤带队在谭子山镇调查义务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时,得知谢小玉辍学在家,心里十分不安。学区的同志向她反映,像谢小玉这样的辍学孤儿有很多。她进一步调查,在其他乡镇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当月,县人大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孤儿失学问题,随即建议政府采取单位对口资助的形式加以解决。现任县委书记、当时任县长的李荐国在交办函上写道:决不能让一个孤儿失学……

  县教育局很快查清,全县中、小学生中,父母双亡又无其他亲属抚养而需要资助的孤儿共有386名。鉴于该县已在干部职工中多次开展个人捐资助学活动,县政府决定采取县直单位对口资助为主、个人资助为辅的形式,资助386名失学孤儿上学。

  爱心滋润幼苗长

  在衡南县乡村走访,记者耳闻目睹了一个个感人的爱心故事———

  2004年期末,双林中学初一学生谢念捧着学校颁发的《三好学生》荣誉奖状,激动得哭了:“这是我送给叔叔、阿姨们最好的礼物。”

  四年前,家住洪山镇城里村的谢念,父母双亡,有好心人劝他那78岁的爷爷把谢念送人抚养,可爷爷舍不得。靠捡垃圾、卖废品艰难地支持了一年之后,年迈的爷爷再也无力承担孙儿读书的费用。小谢念辍学了。

  谢念的不幸震撼着县环保局机关党员干部的心,他们自发捐资1000余元,不但负担起谢念全部的学习费用,还不时给爷孙俩送去被褥、衣服、粮食等生活用品,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2003年春节,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梁国雄冒着严寒,将孤儿秦超从鸡笼镇接到自己家中过年,在这里,秦超过了平生最快乐的一个春节。要开学了,梁国雄把春节期间儿子的400元压岁钱送给了秦超当学费。

  三塘镇神山村小学学生周雪梅,从小失去父母,由于自卑,她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直不好。2003年9月6日,她有了“爹妈”,生活的天空也从此亮堂起来。这天,县委书记李荐国与县委办的同志一同来到神山村,得知周雪梅的情况后,鼓励她克服自卑心理,以坚强的意志向不幸的命运挑战,并从衣袋里拿出1000元钱为她添置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周雪梅从此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稳步上升。每隔一段时间,她总要写信向“爹妈”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李荐国呢,无论工作有多忙,都会回信,只要有空,他都会到周雪梅的学校看望她。

  县轻工业总公司12个企业经济不景气,公司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但他们仍然挤出资金资助冠市、泉湖两乡镇7名孤儿入学。除公司资助学费外,职工们还主动捐款为孤儿购买生活和文具用品。

  资助孤儿入学成为制度

  更令人欣慰的是,衡南县资助孤儿入学,已成为一种制度。

  在县教育局办公室,有一本特别的学生名册,名册中详细记录着386名被资助孤儿的姓名、年龄、就读学校和年级、亡父亡母姓名、现监护人姓名、与监护人关系、家庭住址、资助单位等情况。这个名册印发到县直各单位,目的是保证资助孤儿上学的连续性、长期性。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就此进行跟踪督查。去年上学期有8个单位资助没有及时到位被点名批评,此后再也没有一个单位拖欠资助费了。

  为建立资助孤儿入学的长效机制,去年4月,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各单位要把资助孤儿上学列入单位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未完成资助任务的要作检讨,并由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其单位的财务进行检查……

  不幸孤儿今有幸。衡南县386朵失去大树庇护的花朵,享受到雨露的滋润,生活充满了明媚的阳光。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