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7岁高中生讲述我的“早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6:33 哈尔滨日报

  6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演播现场,来自黑龙江省泰来县的一对教师夫妇面对全国亿万电视观众,自曝了家中一件难以启齿的烦心事儿———

  儿子早恋了,夫妻俩在万分惊恐中,投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早恋”攻坚战。然而,他们的所有招数非但在“痴情”的儿子身上丝毫没有奏效,却激怒儿子四度辍学甚至与女友一同离家出走……

  节目现场的主持人和台下的观众都被这对夫妻的悲情讲述所打动。他们的儿子、17岁的高中生时兴瑞却始终面带笑容。只是被动地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对自己“爱”的经历谈的少而又少。一个曾经优秀的男孩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爱情”?他看似铁石心肠的冷漠背后,究竟有多少隐痛?

  连日来,本报记者连线泰来,倾听了主人公时兴瑞银屏之外从未示人的内心独白,从而深切地触摸到了“早恋”事件背后的那根恶性循环链———最初是孩子的懵懂,接着是校方和家长惶惶不可终日的干预,最终是“弄假成真”的无奈结局……懵懂情感被指控“早恋”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尽管我的成绩一直非常好,可我的父母,尤其是父亲非常不满意,每次考试后都会拿着试卷把我一通数落。即使我努力了,即使考了第一,可他却说你应该考得更好。”据了解,时兴瑞的母亲潘淑华是泰来县四里五小学的音乐老师,父亲时永波是当地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两人在当地教育界均小有名气。成长于书香气十足的教师家庭,时兴瑞多次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并且在县中小学生独唱、独舞、独奏演出中,也是成绩斐然。这一切,让身为教师的父母感到骄傲,却让时兴瑞感到不堪重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急于摆脱父母束缚的念头越发地强烈。而就在这时,一个女生出现在他寂寞的世界里。

  “我和小霞从初一开始就是同班同学。她不是很漂亮,但非常吸引我。2002年9月18日,上初四的我突然接到了她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信中,她非常隐讳地表达了对我的好感,仅此而已。而我也对她心仪已久,此时感到心里暖暖的。”“很快我们的事被我的校长知道了,而校长恰好是父亲的好朋友。接下来的事儿可想而知,我家‘地震’了!父母对我像审犯人一样,逼我招供,父亲还弄来小霞家的电话,给她打电话,让她不要再纠缠我。”时兴瑞说,自己万没想到与同学的交往却由此招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早恋”风暴,它席卷了整个家庭并迅速在整个校园蔓延……天罗地网围剿儿子“恋情”

  “父母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小霞。父亲当时教我们班化学课,他总是和小霞过不去,找

  个借口就训斥她一番,甚至骂她‘不要脸’。小霞开始有意疏远我,主动和我分手。看到她态度坚决,想到父母的压力,我同意了。”时兴瑞说。2003年6月,时兴瑞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泰来一中,而小霞则上了一所普通职高。

  “升入高中不久,我接到了小霞的来信,鼓励我努力学习。我很感动,迫不及待地想与小霞见面。由于父母与班主任建立了‘统一战线’,我几乎没有机会和小霞接触。2004年6月5日,学生放假,我编了个理由,想提前请假回家,实际是想看小霞。可是,我不知道老师将这事也向我母亲汇报了。听老师说不能给假,我气愤极了,我第一次不愿做一个听话的学生。我甩头走人了。”时兴瑞说。几天后正当他以为事情已过去时,6月9日这天,“灾难”还是来临了。

  “那天,我被叫到教务处,一进门,看到教务处主任、副主任、父母、二叔和表姐夫六个人正表情严肃地窃窃私语,见我进来,教务主任劈头盖脸地一顿质问,把我激怒了,特别是看到围在窗户前、门逢边成堆的学生,我有一种被侮辱的感

  觉,随即转身就跑了。离开学校后,我在火车站前的一家小旅店住下,并把情况告诉了小霞。她很同情我,每天都过来陪我说话,逗我开心,那时,我们就想,既然所有人都说我们在谈恋爱,我们还有什么遮掩的?大大方方在一起好了!就这样,我第一次辍学了。”四次辍学宁当“逆子”不做“负心人”

  一个多月后,在小霞和亲友的劝说下,在妈妈的苦苦哀求下,时兴瑞又重新回到了学校。“经过这一番折腾,全校的师生都知道我‘早恋’的事儿,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我,遭人议论的压力,加上眼前总是晃动小霞的影子,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是,我第二次辍学了。小霞的父母都是农民,家境不太好,去年8月,为了能让我安心读书,并给我积攒今后上大学的费用,小霞辍学到齐齐哈尔打工去了。我放心不下她,就经常往齐市跑,后来,索性和她在一家烧烤店一同打工,这也是我第三次辍学。那里条件极其不好,干了不到半个月,我们就受不了。”在亲友的再三劝说下,时兴瑞再一次回到了学校,因为没有参加期末考试,加之荒废学业,他只能留级重读。

  “去年10月,我来到了新的班级,老师将我安排在最后一排,没人和我同桌,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勉强坚持了一个多月,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于是第四次辍学了,从此下决心,再也不上学了。这次辍学,父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但每天阴沉着脸,对我彻底失望了。妈妈则像得了精神病,整日哭哭啼啼,不吃不睡,为了让我上学,各种方法都想到了,甚至迷信都信了,她按照巫医开出的方子,开了八服汤药让我喝,看到她这样荒唐可笑的样子,我不假思索地喝了下去……汤药没有治好我的‘病’,可我妈并不死心,硬说我可能得了癔症,她又领我到医院精神科看医生,结果我还是没‘病’。”时兴瑞说,四处“求医”未果,母亲潘淑华还是不肯放弃。最终,无计可施的母亲决定让媒体来曝光儿子早恋这一事件,希望以此来帮助儿子“浪子回头”。“母亲告诉我说,她正联系央视的合适栏目,她说只要能帮我,她也不怕丢人,我觉得她是在吓唬我,你不怕丢人难道我就怕?再说,我早就没什么脸面了。”“抗争”胜利未来要爱情与学业并重

  按照时兴瑞的说法,今年6月21日,母亲潘淑华终于坐在了《实话实说》的演播现场。当父母讲到如何费尽苦心“挽救”他时,现场很多人都被感动了,但时兴瑞没哭。

  “我知道我的行为不会被大家同情,所以在我决定去录制节目和决定不用遮挡措施直接面对观众时起,我就对自己说,要用微笑着的形式掩盖内心的压抑心情。不哭,我的内心其实比他们更痛苦。”从北京归来后,时兴瑞和父母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提出的条件是父母不能再干涉他和小霞继续交往,如果同意,他就继续上学,并保证好好学习。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流过太多的泪水,此时,无可奈何的父母第一次妥协了。

  “母亲有了笑容,父亲也和我说话了,他们轻松我也就轻松了许多。我之所以强烈要求和小霞交往,是因为她为我付出太多,也牺牲太多,为我辍学,为我打工吃苦,一同忍受着各种风言风雨。我要对她负责到底。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我非她不娶,她非我莫嫁!现在我到她家,她父母对我非常热情,好饭好菜地招待我,我妈妈也提出让小霞来我们家,妈妈说,只要她不影响我学习,只要我能大学毕业,她愿意用八抬大轿把小霞娶进家门做她的儿媳妇。”时兴瑞的这番话,记者在他的母亲那里得到了印证。从横刀阻“爱”到无奈默许,面对儿子的“早恋”,时永波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这转变背后,透着更多的是无奈……采访后记———

  采访中,母亲潘淑华提及自己的行为悔不当初:“我们是老师,又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培养他能有出息是我们一生的奋斗目标。可没想到,我们的教育方式却是儿子所不能接受的……”父亲时永波更对自己一系列的过激行为深表后悔:“我的态度是过于偏激和蛮横了,其实从得知儿子早恋那天起,我就恨得咬牙切齿,一个老师的儿子能发生这种事儿,我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其他的同学,可儿子未必知道我内心的痛苦。说实在的,直到上北京之前,我也没能调适好心理。”潘淑华说,从北京回来后,所有的亲友开始劝说他们,尤其是做丈夫的工作。渐渐地,丈夫才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最终达成了不再干涉儿子的承诺。

  面对父母的痛悔,时兴瑞也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因为这件事,我耽误了一年的学业,伤害了父母和亲友的感情,我很后悔。可我至今觉得,如果我们的‘事’不被父母发现,小题大做,也许这份感情就会自生自灭,或者暗中进行,那样只会激励我学得更好,而不至于反复辍学,把我逼得走投无路。在从北京回来之前,我一直挺恨父母的,之所以同意上《实话实说》也是想让他们在电视上“现身说法”,让大家看到他们对我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在演播现场,听到他们的讲述,我觉得很痛心,为父母也为自己。回到家后,又看了一遍节目,感觉不一样了,很伤心,为自己不理解父母感到伤心。”

  采访结束时,一家三口一再向记者表达这样的苦衷———时兴瑞至今仍未找到一所能够包容他的学校来继续学业,这件事成了一家人当前最为头痛的事儿。“现在,我和小霞的事已经不是大问题了,眼下最着急的是想换个环境,找个新的学校上学。我会处理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肯定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也打算说服小霞也去上学。”一场“早恋”风波,看似渐渐平息了,然而留给人们的思索却是沉重的。

  “早恋”,如今已成为两代人之间一个最敏感的话题。然而时兴瑞的个案却在清楚地告诫我们,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越是压抑孩子的欲望,这种欲望就越膨胀,偷偷摸摸的爱情,反而让他们觉得更具诱惑力。作为家长和学校,因势利导、内紧外松的教育方式远远胜过诚惶诚恐地围追打压。专家称,如果把心理未成熟的青少年比做青苹果,那么我们要做的是,用爱的教育保护青苹果不至于落地,而让它在果树的躯干上继续汲取营养,等待成熟的一刻……

  实习生钟爱本报记者李永明/文

  --稿件来自《家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