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哈市目前10万户居民生活在棚户区“角落”生活悲喜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09:07 生活报

  编前:

  根据哈市房产住宅局数据统计,哈尔滨过去曾有未改造的棚户区共140片,500万平方米,涉及居住人口十几万,普遍存在生活用水难、安全隐患多、居民文化低、人口密度大等特点。据了解,目前已有300多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正在或计划进行拆除,近10万户居民有望从生活多年的“蜗居”中走出。而按照哈市改造危房棚户区的日程表,在今后两年左右的时间
里,这些曾记录过老哈尔滨发展历史和普通百姓喜忧日子的“城市角落”将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角落居民:八成居民初中文化

  在道外区先锋路的东棵三道街一侧,记者连续走访了当地20户棚户居民。接受采访时,这些居民们几乎全部都把自己归属到贫困群体中,承认文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棚户居民群体普遍具有家庭结构特殊、经济条件与居住条件较差、失业无业人员较多等特点。居民对生活条件满意程度极低,综合生存质量亟待改善。

  2000户人家难找大学生

  “我们这2000户人家里都很难找到一名大学生,居民绝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顾乡新生社区的治安联防员高占发告诉记者,目前正在改造的顾乡工农地区共有6个社区,其中新生社区固定居民1872户,而这5250人中超过80%%以上的都只是初中文化水平,至于本科大学生简直是凤毛麟角。

  因为无正式职业的人员比例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4成的家庭月收入都不高于500元。据道外区原竹林社区的谭玉荣大娘讲述,过去自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整整挤了5口人,除去正在读书的两个孩子外,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只有老伴每月的低保费和自己做杂工挣来的200元钱。“买完粮油,交上孩子学费,我们家一年到头都看不见一件新衣服。”记者在先锋路东光社区里了解到,整个社区1300户居民里几乎没有月收入超过2000元的家庭,10%%左右的家庭中有长期重病人;30%%左右的居民家中有65岁以上的老人;45%%的家庭中有正在上学的孩子。“1300户居民用两个公厕,夏天脏水倒进大坑里,冬天整车的向外运冰包,四下里脏臭的不得了!”委主任那跃鹃无奈地表示。

  居民渴望告别老房子

  道外区太平大街北侧的棚户区原是哈市最大的棚户区,这片棚户区过去共有7000户左右的居民,大部分老建筑的年龄都超过了半个世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早已司空见惯,几十户人家用一个厕所,夏季满院子尿骚味儿,冬季满地大冰包。板夹泥的房屋基本都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一下夜雨全家就不用睡觉了,锅碗瓢盆全用上也应付不了,雨漏得跟筛子似的。”60岁的张老汉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这片破烂不堪的棚户房里,说起棚户人家的沧桑日月,他一肚子的苦水。

  连续三天的走访中,面对记者“是否愿意搬迁”的提问,90%%的角落居民表示渴望搬迁。年久失修的住房早已破旧不堪,再也经不起风雨;配套设施老化得无法再为居民服务,极大地威胁着居民的安全;治安、火灾隐患的频繁发生让角落居民无法忍受由此带给他们的紧张和损失;“环境脏乱”、“生活不便”、“治安较差”三大问题成为角落居民渴望搬迁的主要因素。

  角落职业:收废品成“黄金”行业

  对于角落居民的职业构成,黑龙江省人口学学会副会长李德滨做了如下分析:“由于城市角落是市政管理相对薄弱的地方,在这些改造遗留的夹缝和城乡结合部里,小成本和无成本经营项目很受低层人群的青睐,废品收购站和发廊等几乎成为了该类地区的黄金行业。”

  角落居民职业的另一个特点是“杂”。现在,以棚户区为主的城市角落仍保留着浓厚的平民色彩,居民仍以工薪阶层、小商小贩和打工者为主。

  在几天的调查中,记者发现,香坊香木东街、太平大街北侧背街、顾乡工农大街等正在改造和仍未动迁的部分棚户区内,招牌挂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废品收购站。“100户居民能有七八家收废品的,这里整天满地都是纸壳、编织袋、塑料瓶,一些来路不名的铜铁和建筑物品也能经常看到。遇到有拆迁的,收破烂的比谁都高兴。”在顾乡原第二砖厂职工住宅区生活了50多年的金大爷告诉记者,一般流动人口来哈打工都很具有季节性,春、夏季是哈市基建的旺季,湖南、湖北的建筑工人会蜂拥而致,冬季一些做特产生意的小商贩又会入主棚户。外地人口多、娱乐场所少、行业杂乱、管理薄弱等因素致使角落区域易引发治安和刑事案件。

  角落记忆:曾经繁华

  道外区东原辖区最好的房子基本都集中在临北环路一带,站在这些楼上向北望去便是连绵成片的棚户区。据了解,“东原”共有居住面积0.87平方公里,居民近9000户,其中一半以上都住在危房中。

  另外,角落住房大部分年久失修、电线老化、防火通道狭窄使火险隐患严重。2002年道外区东新街的危棚房曾发生火灾,当时消防车根本进不去,消防队员只能上房进院救火;市政设施落后使角落居民苦不堪言,由于地下供水管线已经腐烂,而维修工程又几经搁置,顾乡新生社区9委700多户居民已经连续8年的时间只能去指定地点挑水吃。

  而对于这片棚户区的形成,当地老人介绍说,北十八道街建业三巷的“道台府”曾是清政府在哈尔滨地区建造的第一个行政机构建筑,以它为中心形成了当时哈尔滨最为繁华的区域,不少商家和店铺就是“簇拥”着它将房子都盖在了附近,可以说这些棚户也算是哈尔滨较早的居民区。

  “目前哈市棚户区开发建设速度很快,比如太平桥前街及红旗大街的改造都十分成功,但‘前街起楼背街照旧’的开发模式是改造棚户区所遇到的瓶颈。而大面积的棚户区人口密集、动迁成本过高,开发商考察后往往不敢接手。”与旧房子打了50多年交道的原哈市房产住宅局副局长杜修家告诉记者,客观上说棚户人家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多元历史和市井文化的载体,应该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关键就看如何激活这些资源。

  角落发现:百年古刹淹没棚户区

  道外区太平大街北侧棚户连绵数十里。走访中,记者在太平三道街内的居民院中寻到了一座百年古刹。

  据寺内僧人介绍,这座古寺名为长清寺,原占地近2800平方米,是上世纪初一位姓陆的大户人家所建,距今已有103年,历史比极乐寺还要久远。

  百年风雨后,如今这座寺院已面目全非,只剩下山门和大殿还依稀可辨,独特高耸的屋顶瓦当在周边的棚户中显得颇为醒目,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过去这里的肃穆和庄重。

  走进正殿,可以看到粗大的红色原木梁柱,房顶多处屋瓦破损,处处显示出历史的斑驳。距离不远的山门已成民居,门前原有的两棵柳树是当年修缮寺院时种下的,如今仅存下一棵树根也要两人合抱。(生活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