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图书馆运动”: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8:27 红网-湖南日报

  本报记者 朱永华 实习生 邓科

  “新图书馆运动”悄然兴起

  2005年,湖南图书馆走过百年沧桑历程。伴随着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第二个百年发展新阶段,湖南图书馆倡导了一场重塑公共图书馆形象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

  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这是一种新的对图书馆理念的张扬。在湖南图书馆百年庆典期间举行的图书馆馆长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界“精英”们围绕着“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诠释了一种现代图书馆精神:协调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为本,走近平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建立一个信息公平和保障的制度。

  “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的倡议者之一、湖南图书馆馆长张勇介绍,提出这么一个概念首先是一种现实的需要。以体现“知识共享”、“服务民众”为宗旨的公共图书馆在实际运行中难履初衷,由各种因素形成的阻力使得图书馆只能服务“小众”,相当一部分人身处“边缘地带”,不能受惠于本来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公共文化机构。而在当今物质技术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越发强化的趋势中,这种“小众”和“边缘”的现象也面临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在知识信息“数字化”的大潮中,一条巨大的“数字鸿沟”横亘于社会的不同人群之间。因此,建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信息共享的命题不能不引起关注。

  消除“数字鸿沟”的呼声在国内图书馆界得到强烈的响应。一些专家指出,在我们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消除“数字鸿沟”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普通民众更是欢呼:这是图书馆界多年的沉闷气氛中吹来的一股清风。

  被淡漠的图书馆精神

  从现代图书馆的诞生之日起,图书馆就被赋予了一种“共建共享、服务大众”的精神。联合国于1949年发布了《公共图书馆宣言》,宣言称:“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之门,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免费提供服务。”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是城市里最重要的免费公众空间,图书馆会为图书耗损率偏高感到高兴,因为图书耗损率与读者阅读率是成正比的。

  受西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重藏轻用”的传统书楼在上世纪初转变成了致力于“用”的近代公共图书馆。但在1911年之前中国图书馆基本上还只是服务“士人”,向公众开放有限,这使得图书馆无形中戴上了“社会等级枷锁”,在上世纪20年代图书馆才逐渐向公众开放,但这种开放一开始还是收费的,这是图书馆的另一重枷锁:“收费枷锁”。时至今日,这两个枷锁仍然背负在图书馆身上,束缚着图书馆前进的“脚步”。

  一位大学信息系教授忧虑地说:“现在的图书馆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着收费行为。近年来发展的电子阅览室,一般都要收取每小时几块钱的上机费用,这无疑会让收入较低的人们望而却步。”另外,图书馆还有一种热衷于为“项目”服务,为领导服务的趋势,这与图书馆精神是相背的。

  重续图书馆精神的链条

  “发扬光大图书馆精神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首先人们的观念要转变过来。”张勇说“如果把图书馆当作经营性项目或者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事业,图书馆精神就无从谈起。”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由于它的非盈利性的特点,决定了这项事业必须由政府承担主要的资金投入,而不是由图书馆通过经营活动来维持自身的运转。如果图书馆不得已承担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责任,势必使负担最终转嫁到读者身上,它的公益原则因此受到扭曲。

  体现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建设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发挥为民众服务最大效能的格局。例如,一个地区没有必要向“高精尖”看齐,只建一个“大而全”的图书馆,适当分散建设、进入基层社区和乡镇反而会让普通百姓更加受益。

  作为“新图书馆运动”的发起单位之一,湖南图书馆近年来一直在努力实践着这种精神,为了改善环境,它先后投入200余万元,对馆区、阅览场所进行改造;为了方便读者,在开架过程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为了体现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创办了残疾人阅览室、红孩子读书俱乐部;为降低服务门槛,取消了一批收费项目,以体现图书馆的公共性;为了加强对农村和基层的服务工作,湖南图书馆除开展邮寄借书外,还组织了汽车图书馆,设立了坪塘劳教所、女子监狱等三十五个基层服务点。

  用“路曼曼其修远兮”来形容我们这场热论当中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当不为过,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放慢追求的脚步,因为它所大声疾呼的图书馆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必要的构件,是一座文明累积的标志性建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