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2日08:28 红网-湖南日报

  追寻和平友好之旅感受六百年前辉煌

  ———参观郑和纪念展有感

  新华社记者 陈丽华

  走进吉隆坡绿野国际会展中心的郑和纪念馆,推开一扇雕花的明朝风格的深色木门,记者仿佛登上了时光宝船,600年间的风云一一呈现在眼前。随郑和去领略昔日南京的繁华,见识明朝时期高超的船舶制造技术,“涉沧溟十万余里,若履通衢”,感受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体会一路传播友谊和推动互利通商的成就感。这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

  纪念馆共占地2000平方米,分为明朝历史、郑和简介、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飞燕阵模型、郑和与马六甲、世界的郑和和中马友好交往史共8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郑和当年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海历程和为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交往和互利通商所做出的贡献。

  展厅里不仅陈列了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陶俑、罗盘和明版本的《天工开物》等30多件文物,也展出了大量的图片、雕塑和模型等展品,并综合运用了绘画、音响、灯光等多种表现手法,力求生动再现一段浩瀚的航海史、和平史和友好史。展品由中马双方共同提供,所有展板的文字说明都分中文、英文和马来文3种文字。

  在模拟郑和船队开航的“海上飞燕阵”模型前,记者驻足细细欣赏。展出的160余艘船模全部是从郑和的故乡云南昆明订制的,每艘船的大小在0.4米至1.7米之间。从高处俯视,浩浩荡荡的船队排成飞燕的形状,耳边传来海浪澎湃之声。此情此景,令人不由得赞叹他们当年在“洪涛连天,巨浪如山”的浩瀚海洋上“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是何等壮观!

  此次展览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教育性。整个展馆犹如一部大百科全书,徜徉其中,参观者可以学习到有关历史、社会文化、航海和星象等各方面的知识。

  走进星宿室,我们就可以了解郑和船队是如何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识别方向。

  最后一个展厅的主题是“马中友好交往”,集中展现了中国与马来西亚自1974年正式建交以来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采访了一些展览参观者,有趣的是他们所有人提到郑和时,都会在前面加上这样一个定语“海军上将”。他们不约而同告诉记者,“海军上将郑和”的故事已写进马来西亚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

  离开郑和纪念馆时,暮色渐起,回首凝望,满心喜悦和感动:这次展览不仅会进一步增进马来西亚华人对郑和的了解,也会将郑和所体现的“和平友好”的精神介绍给马来西亚其他友族的更多朋友。和平与共同繁荣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据新华社吉隆坡7月11日电)

  寻访郑和航海路上的遗迹

  马六甲

  据新华社吉隆坡7月11日专电(记者邱孝益)在纪念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最近来到郑和7次下西洋中曾5次登陆的马六甲市,寻访他的足迹。

  明朝重臣郑和在东南亚被尊称为三宝公,在古城马六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虽年代已久远,但他的遗迹仍随处可寻。位于古城南部的三宝公庙,掩映在高大葱绿的热带乔木之中。庙宇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飞檐上的彩龙戏珠,与黄瓦、红柱、白墙相辉映,据说是象征郑和驾船破浪远航的情景。山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当地史学家推测,此联写于100年前,当时为郑和下西洋500周年。大殿中供奉着郑和坐像,香火缭绕,访客不绝。

  三宝公庙的背面是一座草木青翠的小山,名为三宝山,又称中国山。据考证,马六甲是郑和下西洋途中的中转和后勤补给基地。几百年来,三宝山逐渐成了马最大华人先辈的墓园。1万多座历代古墓星罗棋布,其中有一些是明代的坟墓,郑和属下将士不幸逝世者大概也埋于此山。

  三宝公庙的左侧有一口古井,名三宝井。相传郑和和属下在此停留时,挖了7口水井,被称为“七星坠地”。其中5口井已在漫漫岁月中湮没,现今尚存2口古井遗址。

  在市中心古色古香的鸡场街,一幢幢带有明清建筑特色的老屋伫立在街道两旁,这些斑驳的建筑物似乎在无声地述说着昔日的峥嵘岁月。在一家华人古董店里,店主李国宏对记者说,在马六甲,郑和无处不在。这里的一匾一亭,一碑一井,考证起来或许都与三宝公有关。600年前郑和7次下西洋中5次到达马六甲,带来的是和平、友谊和互利通商,马六甲人民会永远纪念他。

  印度

  据新华社新德里7月9日专电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印度的喀拉拉邦是船队重要的中转地。郑和船队对古里、柯枝、小葛兰、甘巴里、加异勒等古代印度国家进行了多次访问,尤其是第二次、第七次下西洋时到访的印度诸国最多,其中到达古里7次,到达柯枝6次。

  郑和船队第一次航行的目的地正是史称古里的卡利卡特。郑和船队曾经把卡利卡特港作为基地,在这里补充淡水和食物,它是船队向西进入阿拉伯海和非洲海岸的物资供应地。在卡利卡特港的水泥码头上,记者向人们询问有关郑和船队的踪迹。卡利卡特港的前任负责人拉柬在家中热情地接待了记者。这位古稀之年的长者拿出一本发黄的书告诉记者,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的商船已经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卡利卡特。书中的一幅画清晰地显示出海上丝绸之路东起于渤海湾的一个中国港口,沿着海岸线南下西行,沿印度半岛的海岸线进入中东,最后进入非洲东海岸。

  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初年,明王朝就与印度半岛的沿海国家建立了联系。1403年,明成祖朱棣派尹庆出使柯枝国(今科钦)和古里国(今卡利卡特),宣诏赏赐。两国也遣特使随尹庆回访,并把当地产的胡椒和珍珠作为回赠礼物。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与当地广泛发展贸易关系。古里国以金银为支付手段,买卖双方出掌定价,一旦达成协议,签订合同,再不反悔。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逊估计,“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印两国的贸易就占了全世界生产总额约一半以上”。这种盛况在15世纪前后持续了二三十年,获得了巨大成功。郑和下西洋使“印度的港口开始了空前的繁荣”。大约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率船队来到古里后,向古里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朱棣所颁的敕书,赐给诰命银印,并对王公大臣赠送了丰厚礼物。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访问,郑和在古里竖立起一块石勒碑,上面写着:“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斯里兰卡

  据新华社科伦坡7月11日专电(记者陈占杰)在斯里兰卡,郑和一个有影响的活动,是那块著名的“郑和布施碑”。“郑和碑”碑文分别用中文、泰米尔语、波斯语3种文字写成。中文内容写的是郑和等受明代皇帝派遣,下西洋时来到斯里兰卡巡礼圣迹,布施香礼,以竖碑记之的情况,后列清单,落款是永乐七年二月,即1409年2月。泰米尔语碑文表示了对南印度泰米尔人信奉的婆罗门教保护神毗瑟奴的敬献。波斯语的碑文则表示对伊斯兰教信奉的真主给予敬仰之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