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走近红旗渠——随赴豫宁夏新闻采访团参观侧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7:18 宁夏日报

  中原大地,骄阳似火。7月3日上午,我随赴豫宁夏新闻采访团一行14人,从安阳出发,经过二个多小时的路程,中午时分,来到了林州市。这时的林州,好象是个大火炉。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登上了林虑山上的红旗渠。

  站在红旗渠分水苑上,一条蓝色飘带———人工天河,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随天南海北的参观者首先进入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对我们来说既清晰又模糊,在记忆里,修红旗渠好像已成为久远的历史。

  “为什么要挖红旗渠?”“为什么那时的人要吃野菜呢?”“怎么他们挖石头用的都是这么原始的工具呀?”解说员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林州没有水喝,缺少饭吃,开山掘隧的工具都是林州人民自己打造的。

  “过去在我们这儿,你渴了,讨口水喝,是没人愿意给你的;如果饿了,讨口饭吃,倒很容易,尽管那时很穷。”

  林州市(当时称林县)任村镇桑耳庄村有300多户人家,吃水只能到3.5公里外的黄崖泉去挑。民国五年,大旱,这年的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个五更翻山越岭来到黄崖泉,直到天黑才排队接到了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摸黑出村迎接老汉,但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几步就被绊倒,水洒了个干净。她又羞又愧,到家就悬梁自尽了。

  这还不是最悲惨的故事。更悲惨的刻在石头上:光绪四年,庄产田地,并无买主。柿叶甘土,俱为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如此,刻石流传。

  “听老人说,那时人饿死后躺在路上,就有人拿着刀子在死人身上割肉吃。”

  水,扼住了林州人的咽喉。

  修建红旗渠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解决人民的吃水问题。“不忍心看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还在受着缺水的煎熬,才带领人民引漳河水进入林县的。”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说,“只有一心为人民,才能万众一条心。”

  1960年2月11日,初升的太阳照耀在林县的山间小路上,3.7万干部群众自带干粮、工具,卷起被褥,推着小车,高举红旗开向了工地。

  解说员指着展厅内一张照片说,这个吊在万丈悬崖间半空中的人叫任羊成,当时很多碎石头从上面不停地掉下来,有一次他躲避不及,有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正好砸在嘴上,顿时,三颗牙齿就横在嘴里,他吐掉牙齿,又坚持“扫石”6个小时,才从悬崖上下来。

  就这样,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共1500多公里,人们形容该工程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骄傲。

  此时,在我们的要求下,讲解员唱起了当年的歌,我们也跟着唱了起来。一首熟悉的旋律在大厅响起来:“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激越的歌声让人们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现在红旗渠已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人们到这里来,不仅是要看那条渠。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那个年代的许多事情人们可能都忘记了,但是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们重新回忆起那个时代,回忆起那个时代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

  为建设红旗渠,10年间林州人民献出了81位英雄儿女,而建设红旗渠时,国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渠道两边的野菜、树叶都给吃光了……如果把修建红旗渠的石方筑成2米高、3米宽的一堵墙,它能沿京广线排到北京,再从北京沿京哈线直至哈尔滨。

  参加红旗渠建设的先后有30万人,造就了4万能工巧匠。上世纪8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林县10万建筑大军走出太行,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据悉,北京图书馆、北京国际饭店、五洲大酒店……在北京,随处都能看到林州在北京建设的一幢幢大厦高楼。亚运会的会场很多是林州人建造的,现在林州人又活跃在奥运会的赛场建设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州人民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创造着新的辉煌,他们把重新安排自己生活的舞台延伸到了全国,乃至世界。正如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所言:红旗渠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且是一笔精神财富;这笔财富,不仅过去需要,现在和将来更需要;这笔财富,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也是全国人民的。

  离开红旗渠时已是下午,汗水侵透了衣裳。巍峨太行山讲述着人工天河的故事,俯视着红旗渠的今天……记住昨天是为了今天。(本报记者宁雪峰)新闻来源:华兴时报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