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一个高山农民的科研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5:34 红网-湖南日报

  下图:章诗成在高山水稻田里打药。上图:外国专家在章诗成家与他合影。龙开武一步摄 金中平

  在溆浦县龙庄湾乡,54岁的农民章诗成,尽管个子不高,却是这里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不仅仅因为他今年以全国劳模的身份步入了人民大会堂,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更在于他的水稻品种让当地人吃上了饱饭,他的水果品种让当地人赚了大钱。

  为让乡亲们吃上饱饭,他却经常吃着杂粮,培育出了水稻品种“龙丰系列”

  龙庄湾乡是一个“夏天不离棉被,冬天不离火塘”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100多米。长期以来,水稻生产一直是“喜死人的禾苗,气死人的产量”。过去,禾苗还在抽穗,就来了“寒露风”,一亩地最少的只打了8.5公斤粮。章诗成从幼年开始,就常年吃瓜叶当饭,拿红苕当主粮。怎样才能弄到一碗白米饭?早在1969年,章诗成就向生产队争取二分试验田搞品种改良。但年复一年的换种,产量仍旧很不理想。

  上世纪70年代,章诗成被公社选派到海南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原本认为学成回乡后可以大展身手,那知杂交水稻在龙庄湾“水土不服”,试种的水稻几乎绝收。主要原因是山区昼夜温差大,杂交水稻不能扬花授粉。

  “公社专门派他出去学技术,别的地方粮食增收了,我们的谷还是空壳壳。”一时间,流言蜚语“声声入耳”。但章诗成的底气还是蛮足,因为这些年他自学了不少农作物遗传学、育种学等方面的知识,加上在海南的“现场演练”,他相信终有一天会在高山种上丰产的粮食。章诗成选用抗寒品种,经过反复选育,龙丰一号、龙丰二号、龙丰三号相继问世。亩产从原来的200公斤,增加到450公斤。看到许多乡亲用他培育的稻种增了产,吃上了白花花的米饭,章诗成高兴得落了泪。

  “科学的探索没有止境”。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责任田的章诗成对育种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他一家四口人不到三亩田,可他每年要拿出两亩田用于选育新品种。育种成功了,种子卖出去还可以换粮食。育种不成功,他家一年总少半年粮。所以许多人吃上了白米饭,他家还得经常吃杂粮。好在他人缘好,邻里乡亲对他来借粮非常爽快。倒是他的亲妹子章雪兰对哥哥的作法很是看不惯,有一次家里有粮硬不借给他。

  “看到嫂子侄儿跟他遭罪,只想让他早点‘回头是岸’,过点安稳日子。”章雪兰至今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但他是一头犟驴,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种自己的地,让别人说去”。章诗成的“龙丰”系列稻种转眼就发展到了18个。由于他的品种耐低温、成熟早,很快成了怀化、邵阳、娄底等地一些高寒山区农民的抢手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他的成绩也给予了肯定。1991年,溆浦县人民政府授予他科技进步奖。1992年,他又被省科协授予省级科技示范户称号。目前,他的“龙丰”系列品种常年播种面积有100多万亩,每年为农民增产粮食上亿公斤。

  “这样的中国农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专家!”

  2001年8月26日,新西兰植物育种博士马克·麦克耐拉奇,皇家园艺和食品研究院博士成灿红,在省园艺研究所博士后王中炎的陪同下,慕名来到章诗成的家中,对他的“翠玉”系列猕猴桃和红心猕猴桃进行全面考察。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称赞章诗成:“这样的中国农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专家!”

  而今,章诗成谈起他选育出来的猕猴桃,总是有说不完的话。他的猕猴桃有两个特点给人的印象很深:一是“翠玉”猕猴桃,从树上摘下来就可以吃,不用等储藏软了再吃;一是红心猕猴桃,外观与别的猕猴桃没有两样,但果肉血红,让人眼馋。

  章诗成培植猕猴桃也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了选准一个猕猴桃当家品种,他从1982年开始,每年10月都要翻山越岭去品尝野果,发现品味好的就做好标记,以便采挖栽种观察。1983年那一年,他就从海拔1600多米高的凉风界采挖了400多棵野果树,又从江西、湖北等地引进优良品种。“孙猴子那么大的本领在取经路上还有过九九八十一难,搞科研几十次试验能有一次成功就不错了。”对科研路上的艰难跋涉,章诗成已习以为常。通过不断地“推陈出新”,他的猕猴桃有了质的飞跃,2001年在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会上正式命名为“翠玉”猕猴桃。第二年该品种在武汉召开的国际猕猴桃研讨会上,被誉为世界级名优品牌。

  七月银花满山香,八月稻穗遍地黄,九月藤梨(猕猴桃)压弯枝。龙庄湾这个只有7000多人的高寒山乡,已发展成以金银花、猕猴桃为主的药果乡,面积达1.5万多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龙庄湾这个省级贫困乡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乡。原来这里的姑娘小伙很多人都在外面打工,现在每年花开果熟季节,数以千计的打工妹从四面八方涌来,在这里采花摘果赚票子。

  喜人的是,章诗成的猕猴桃品种不仅在湖南的栽种面积已接近1万亩,还翻山越岭,“远嫁”到湖北、江西、云南、广东等地开花结果。产品进入了大中城市的超市,并跨出了国门。

  他把每年的收入大都用来搞推广,成了经济上的“负翁”,但他却认为自己是精神上的富翁

  “随着公路往上走,哪栋房子最旧的就是章诗成的家。”群众这样告诉我们。

  远远望去,青褐色猕猴桃园子后面,一栋三间老式的木房子,也还普通。走近一看,房子异常破旧,久经风雨侵蚀的木壁板,沟壑成线条地往下垂。“这就是全国劳模章诗成的房子?”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让人相信。

  搞了这么多年的科研,章诗成没有变成富翁,却得了很多的荣誉,最有分量的是今年被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打开家中一个还算看得过去的柜子,让笔者参观他珍藏的一柜子“金奖”、“银奖”。这些是他自费参加各种农博会、展览会、研究会,得到的各种荣誉证书,少说也有几十本。“搞科研的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其他都不重要。”说这句话的时候,章诗成的眼里闪闪发光。

  为了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早日造福人们,这些年,章诗成把每年几万元的果苗收入都用在了新品种推广上,赠送给乡邻的苗木就有6万多元。他自己倒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

  他的“龙丰”系列稻种,方圆几个市县的农民都在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赚了大钱。其实,充其量他也只得了一些原始种子钱。因为他虽有那么多成果,但没有一个品种属于自己的专利,“知识产权保护”在他这里是一片空白。他的品种是“常规品种”,属于“自然传播”,第二年就用不着再到他家买种了。种田的人是“一朝买种,终身受益”。

  他却说:“一个科研人,考虑的不应是自己得到什么,而是研究出来的成果能给社会带来好处,让人们能派上用场。我几十个成果虽没给我赚什么钱,但我觉得自己是精神上的富翁。”

  令人欣慰的是,溆浦县科技局一直关注着章诗成的科研动向,并把他作为重点扶持服务的对象。局里每年要从人头经费上挤出一二千元钱支持他,去年还想方设法帮助他从国家科技部争取到了一个优质猕猴桃生产项目。县里为了推广章诗成的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在龙庄湾四宝山建了3000亩以猕猴桃、金银花为主的药果基地,并确定一名县领导专门负责该产业的开发。

  如今,章诗成的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科研精神。大儿子和他在家搞技术,二儿子到外搞营销。在对他的采访过程中,他几次催儿子上山打果药,我们只得匆匆告别。看到他父子俩渐去渐远的背影,我们衷心祝愿他们攀上科学的顶峰,用更多的科研成果造福百姓的同时,自己也发家致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