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四川卧龙大熊猫市区流浪 专家称其发情下山寻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05:3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平时难得一见的大熊猫咋会出现在城市生活小区?它从哪里来,如何“流浪”到城区,沿途有无遇上过险情……

    大熊猫虽然经营救脱险了,但却留下了一个个谜团,引发人们的猜想。

  猜想一有人偷猎侥幸脱险

  “没人偷猎,它总不可能自己跑到这儿来。”昨日,记者打的时,一出租车司机说,可能是不法的偷猎分子,在山上猎获大熊猫后,想经过都江堰外运。可能是驶至城区时,觉得不安全,害怕被查到,被迫将它放生。大熊猫无处可去,就误打误撞走进了生活小区。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熊猫被人偷猎后,途经都江堰时,它趁看守人员不备,自己从车里跑了出来,闯入闹市“求救”。但就这一说法,记者向都江堰林业局求证时,林业局否定了这一猜想。

  猜想二 卧龙熊猫山洪冲来

  刚发现大熊猫时,它的一身皮毛就像被水浸泡过,湿淋淋的,一些人为此猜测它可能是被水冲到都江堰的。这一说法传开后,立即被说得活灵活现,“几天前下雨,卧龙那边可能发生了山洪。大熊猫不慎被卷入洪水中,一路漂泊到了都江堰。”

  但也有人对此看法持怀疑态度:如山洪从卧龙而来,必须经过紫坪铺水库,大熊猫能穿过水库吗?这种可能性不存在。

  猜想三 熊猫发情下山寻偶

  都江堰林业局森林公安科科长郭克军是最先看到大熊猫的人之一,也曾在它下河前摸过一下它的身子,发现它全身都是湿的,这可以证明它之前就曾经下过水。

  为此,郭猜测大熊猫来自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为发情,一向独居的它下山寻找伴侣。它先沿岷江河而行,漂至都江堰后,迷失方向,进入市区。

  猜想四 来自山中受了惊吓

  一些喝夜啤酒的人称,昨日凌晨2时,他们就隐约瞧见一只大熊猫在蒲柏桥一带。他们猜想大熊猫是从林岩山方向下来的,遇上人后,它受惊吓闯入市区。

  猜想五 暑热难耐误闯市区

  连日来,天气炎热。一些人为此猜想大熊猫是附近保护区里的,因耐不住热,沿河边取凉,一不小心就来到了城区。

  此外,还有人猜想是不是保护区里的箭竹开花,食物不够,大熊猫下山寻找食物而迷路。

  专家说法

  估计它在寻找新栖息地

  针对这些猜测,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魏荣平称,大熊猫发情期在3至5月,它肯定不是下山找情侣的。也不会是闯入市区避暑的,因为保护区的温度适合大熊猫生存。

  魏还称,野生大熊猫吃的食物较杂,除箭竹外,还有一些百夹竹、方竹等竹类。而现在,正是各类竹子盛产期,它不缺吃的,不会为食物发愁。就目前情况来看,这只野生大熊猫从何而来,缘何闯入城市生活小区,还无从定论,需进一步调查了解,才能破解谜团。

  西华大学原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所长、世界公认的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认为,大熊猫常在冬季下山觅食,但夏季下山,而且是出现在市区的确很少见。

  胡教授分析说,该大熊猫生活的地方应该是青城后山,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青城后山本身就有大熊猫分布,1963年成都动物园展出的第一只大熊猫也是在青城后山的太平乡发现并获救的。至于为何该大熊猫会在凌晨于市区出现,估计是在迁地过程中四处寻找新的栖息地。此外,如果大熊猫岁数大,体力不支,也会导致它爬山困难,“落难”街头。

  早报记者李庆

  最新进展

  大熊猫很兴奋晚上才安静

  据卧龙研究中心兽医说,昨日下午大熊猫带回后口服了一些保健药,目前精神状态很好,表面上还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今(17)日上午会对大熊猫麻醉后进行全面检查,以此做出诊断。

  昨晚,记者再次从国家林业局卧龙自然保护区获悉,大熊猫刚刚安静下来,同时吃了少量的苹果和竹子。据称,这只大熊猫刚到时显得十分兴奋,在兽舍里跳来跳去,状况还比较良好。当晚会一直有人轮流对其守候照顾。

  新闻链接

  2月20日上午7时许,阿坝州小金县司机刘某驾驶着货车,经过距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中心约6公里处的杜鹃山庄时,突然发现公路边一只大熊猫蜷缩在大树下。

  大熊猫研究中心负责人和几名专家一起赶到现场,发现大熊猫仍蜷缩在雪地里毫无反应,清鼻涕流了一身,众人立即将它装上车带回中心抢救。据专家们介绍,这只大熊猫患病后体质下降,无法抵御寒冷,从而下山向人类求救。

  5月3日晚9时30分,都江堰玉堂镇龙凤村村民王军骑摩托车下山时,发现前方有一只大熊猫。村民陈述兵上山时,也发现了这只大熊猫。大熊猫似乎也发现了他们,掉转方向,迅速钻进草丛消失。4日上午8时过,十来个村民在赵公山进行“地毯式”搜索,在海拔1100米的老熊洞发现了熊猫留下的脚印。再往前走几步,看见那只熊猫正躺在一小片竹林里。但它很快翻身而起,一溜小跑钻进了附近的密林。

  专家分析,这可能是一只亚成体大熊猫,至少在此居住了两个月。大熊猫在如此低海拔的地区长期居住,当时在成都还是第一次发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