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向天要水难在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7日10:2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上海水务部门近日算了这样一笔账:扣除蒸发、渗透等因素,上海每年白白流失的雨水总量约在24亿吨左右,如果能把24亿吨流失的雨水都利用起来,那么就完全可以满足全体上海人的用水量(7月11日《文汇报》)。

  把所有的雨水都利用起来,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对于缺水的中国来说,太具有诱惑力了。有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严重制约
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在开采与保护地下水、节约用水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大气降水,却显得重视不够,在城市建设中,也常常忽略雨水的采集与利用。

  雨水可以回收利用,我们又那么缺水,为什么不能大范围集雨呢?目前看,技术应不是问题。首先,世界上有许多成熟经验,如以色列“几乎每一滴雨水都被各种各样的集雨器具积存起来”,英国为纪念新千年而建的“世纪圆顶”,每天平均可以从屋顶收集的雨水有100立方米之多等。其次,我国一些城市在“集雨工程”上也初见实效。如在北京一试点小区内,居民楼顶汇集的雨水顺着落雨管注入大桶内,再汇集到地下蓄水池当中,流过一个由煤渣、矿石和微生物组成的过滤池,经去污处理后就可以进行利用了。

  雨水回收利用不存在技术难题,却存在观念束缚。对于雨水,传统城市管理观念是希望它们“快来快走”,城市建设着重考虑的是“多大的降雨量用多长时间能将其排走”。结果,“天赐之水”被排到沟渠河流里,从干渴的城市中白白流走。

  更为重要的是,“集雨工程”投资主体积极性不高,直接制约着“集雨规划”的顺利实施。如北京2003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市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与建设,但两年时间了,该规定实施得不够理想。此外,那些已经建成的小区要进行“集雨工程”改造,谁来出钱也是个难题。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想办法使工程建设主体不得不做好“集雨工程”。这就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加强对雨水利用立法,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强化政府与开发商在雨水利用上的责任。同时,政府还应加大雨水利用的扶持力度,如有的国家就对修建集雨工程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当的资金补助。

  北京有棵生长了数百年的大树———白袍将军。这棵大树不用浇灌,却枝叶茂盛。原来,古人在栽树之初就在地下修建了一圈地下涵洞,雨水多时,地下涵洞可排水,雨水少时便蓄水供给大树。古人都知道收集雨水,也有办法收集雨水,21世纪的今天,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新理念指导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采用更为科学的办法,让更多的“天赐之水”留在人间呢?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