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抗争!不断抗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8:20 宁夏日报

  爬山虎掩映着斑驳的墙面,巷子里静谧无声,约定好的时间里,记者走进了90岁老军人李江烈的家中。

  1915年,李江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王子村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7月参加革命,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到冀南、冀鲁豫和冀中军区做巡视工作,1942年在冀中军区参加了著名的5月反扫荡斗争。

  李江烈记得,1938年,武汉出版的一本刊物上刊登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一个日本兵右手提着铡刀,左手拎着一个滴血的中国人头;另外一张是日本兵左肩扛着步枪,右手的刺刀上挑着一个中国婴儿。

  这两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深深刺痛了李江烈的心,他当即立誓一定要将鬼子赶出中国。

  1940年,李江烈被调整到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新9旅25团做巡视工作。该团的主要任务是破坏德(州)石(家庄)铁路,以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

  因为缺乏炸药,只靠铁锹、镐头手工破坏收效甚微。有一次,李江烈正带领民工掀铁轨,刚刚干了不到一个小时,忽然西边冒起了浓烟,日军的火车距离他们已经不到200米。李江烈大喊一声:“老乡们快跑!”这时火车上的轻重机枪已经响成一片,由于撤离及时,所有人躲过了一劫。

  李江烈清晰地记得,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一年,日寇在冀中地区实行了“三光政策”,不到一个月时间,把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变成了“出门上公路,抬头见炮楼”、“家家戴孝,村村埋人”的局面。军分区的战士们去慰问死难者的家属时,死者的父母、妻子没有一滴眼泪,只有对敌人的仇恨。

  这一年,根据地的面积缩小了,封锁沟、封锁线和敌人的数量增加了。由于敌人疯狂的扫荡,那个时候的冀中农村,女人和男人的比例为7∶1;老年和青年的比例为11∶1;当时在田里赶大车的、种田的、犁地的都是女人。

  回忆起这段充满荆棘的历史,老人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

  1942年4月30日部队转移时,军分区政委简述了当时的局势:敌华北派遣军冈村宁次施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冀中大扫荡已经部署完毕,于5月1日开始行动,日军除封锁部队外,光扫荡军就有9000人。

  由于敌众我寡,部队被迫撤退。5月1日,部队转移到安平县的河口村,早上8点通信员打来早饭。刚端上碗,分区通知马上集合。刚放下饭碗收拾行李,又接到通知,敌人从北面进村了。部队立即渡过滹沱河向南转移。走了约20里路,已经摆脱敌人,又开始埋锅做饭。不料饭未煮熟又发现敌情,直到下午三点多才摆脱敌人。从此部队每天晚上行军转移同敌人捉迷藏,有一夜急行军150里。

  1942年8月28日,李江烈所在的部队奉命从白洋淀向南都乐转移。敌人在这段路上布满了深四米、宽八米的封锁沟。一路上队伍需要经过10个敌战区的村庄,每个村的抗日群众都真心对待这支部队,提供食宿、帮助掩护、分批转移。在群众的帮助下,9月8日部队顺利到达南都乐,短短120里路,部队整整走了12天。回忆起这段历史,李江烈老人激动地说:“这12个日日夜夜证明了群众的伟大,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军队离开群众将寸步难行。”

  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正式投降。太行军团又奉命向根据地周围和敌占城市的日寇进行攻坚战,先后参加了获嘉、武陟等战役,将鬼子赶出了中国。

  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清晰地记得所有参加战役的发生地点,记得所有死去战友的名字,听他把自己抗战的经历娓娓道来,心中仿佛打开了一张作战图,一本英雄谱。

  每年春节的时候,李江烈总要召集家中的儿孙,讲一讲自己的战斗故事,讲一讲当年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儿孙们记住这段历史,告诉他们———

  历史不能重演!(本报记者李东梅)新闻来源:宁夏网宁夏日报(http://www.nxnet.cn) 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实习生:马彦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