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关注:柴达木古墓群遭受灭顶之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08:4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法分子连连将罪恶之手伸向柴达木古墓群。一次次的猖狂盗掘和毁灭性的破坏,已使一座又一座古墓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历史宝藏光彩夺目

  尽管如今的柴达木盆地已多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茫茫戈壁滩,但在数千
年前,这里却是水草丰茂、牧业兴旺、农业发达的地方,留下众多地下文化遗迹,堪称历史宝藏。

  46年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有关专家对柴达木盆地进行考察,在缘诺木洪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考证显示,人类的足迹从旧石器时代就已踏进平均海拔3400多米的柴达木盆地。到了2800年前的西周时期,柴达木盆地更成为西羌民族的驻牧乐土。

  此后,西羌迁移,吐谷浑入居,吐蕃逐水草而居,蒙古族走马而治,轮回交替形成了柴达木特有的文化,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仅在从夏日哈到巴隆之间200公里的地带,就有上千座吐蕃古墓群。

  专家指出,柴达木盆地内的数千座古墓葬不仅是宝贵文化资源,更是人类遗留在“世界屋脊”的历史见证。

  目前,柴达木古墓群已经向社会开放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乱挖滥掘惨不忍睹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法分子与境内外文物贩子将贪婪的目光盯向了古墓葬。

  这些犯罪分子“见土包就挖,见古墓就掘”,连海拔4800多米处的古墓也难逃一劫。盗掘手段由过去的用铁锨、镢头人力挖掘,演变到用炸药炸和用推土机推。盗掘分子也由过去的一两人的零散挖掘,发展到有组织的团伙盗掘,有的地方甚至还冒出了一批盗墓“专业户”和“专业村”。

  迄今为止,柴达木盆地古墓群已有1000多座惨遭洗劫。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4个月内就有90多座古墓被盗挖。

  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进行的文物普查证实,德令哈市宗务隆和怀头塔拉两个地区新发现的23座古墓中,已经有12座被盗挖。分布在都兰县境内的吐蕃古墓,被盗掘破坏的情况十分严重。

  自1996年至今,都兰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文物公安派出所累计查获的3000多件文物中,属于国家一、二、三级文物的就达200多件。

  保护力度亟待加大

  为了保护柴达木古墓群,海西州各级政府接连制定保护措施。除了州民族博物馆承担起全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外,都兰县还成立了文物管理所和文物派出所,县、乡、村逐级签订了保护文物责任书。

  2004年8月,海西州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专门配备了越野车,并由州财政每年划拨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海西州政府同时决定,每年都要开展打击盗挖古墓犯罪活动专项整治工作。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盗掘活动有所收敛,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铲除盗掘古墓、毁坏文物现象,柴达木古墓群遭受毁灭性破坏的状况仍未得到彻底改变。

  有关人士指出,柴达木古墓群的保护存在着人员不足和经费不足两大“软肋”。柴达木古墓群分布面积辽阔,点多面广,而全州文物保护专职人员却只有16名。专家为此建议,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古墓群所在地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强化保护设施和装备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机制,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以有效避免柴达木古墓群遭受灭顶之灾。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