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博士生杀死女友案调查:日记中充满无望情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02:31 京华时报

  在案件审理期间,殷兆辉的辩护律师陈天本曾翻阅过殷案发前一个月的日记。陈说,那些文字里“充满了无望感”。他在杀害女友时,虽然能预见后果,但因当时“抑郁发作”而“无法控制”。

  一个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并多次获得奖励的博士生,为何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日记中充满无望情绪

  殷兆辉出生在吉林省舒兰市,其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自小家境贫穷。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和第一个博士,在周围小有名气,自尊心很强。

  少言寡语的殷兆辉有写日记的习惯。从2002年起,他的日记就一直时断时续。而在案发前一个月左右,他的日记写得较为频繁。在这段日记里,他更多地流露出了抑郁情绪。但是对女友王某,几乎只字未提。

  殷兆辉的辩护律师陈天本曾经翻看过案发前一个月的殷兆辉日记。他说,在殷的日记里,充满了对前途和生活的无望感。他甚至数次提到想要退学、自杀。

  在读研和读博期间,殷兆辉曾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还曾获多项奖励,在同学眼里是佼佼者。然而,从日记来看,殷兆辉却认为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例如,有一次,一名亲戚来京找工作,希望殷兆辉帮忙,殷虽曾努力却最终未能如愿。在日记中,殷对此耿耿于怀,他觉得自己身为一个博士生,却一无是处。

  还有一次,殷兆辉的父母从家乡打来电话,鼓励他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但是,在殷兆辉当天的日记里,却把父母的厚望化为沉重的压力背在自己身上,他再一次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没有前途、不能回报父母和家乡的人。

  陈天本说,日记中还提到了更多的导致他抑郁的细节,但因涉及隐私,不便透露。

  案发前一个月,是殷兆辉抑郁症状最为显著的一段时间。据其同学周某回忆,殷晚上经常睡不着,独自在走廊里长时间来回踱步。

  对于殷兆辉在案发前的异常,与他相处已久的硕士生导师有所察觉。他曾经跟殷兆辉谈起,最近有些科研课题,希望他申请。这个原本能使殷兴奋的消息,那一次却没能激起他的积极反应。这位硕士生导师说,殷当时表现得“目光呆滞”。

  这位硕导还告诉陈天本:“我本来打算找他(殷兆辉)谈谈话。”

  但是,谈话还没来得及进行,悲剧便上演了。

  施害行为“无法控制”

  昨天中午,记者回访了案发现唱——北京理工大学新一号学生公寓的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宿舍。

  去年11月29日晚,殷兆辉被警方带走后,就再没回到这里。此后,他的床也被挪走,这间寝室里,现在只剩下一名同学居祝

  殷兆辉的同学们说,殷与大家的关系非常融洽,由于本科就在北京理工大学就读,对学校事务熟悉,加之成绩突出,从2003年入学起,就被举荐为该班班长。

  一名钟姓同学说:“他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这样的事发生在他身上,太不可思议了。”

  殷兆辉的同学龙凯告诉记者,殷学习非常刻苦,除了偶尔看看小说,平时不见他有什么业余爱好。殷少言寡语,是个内向的人。

  回忆案发时的情景,龙凯说,当时,他听到消息后赶忙冲进了殷兆辉的寝室,看见他正准备往楼下跳,“他的力气很大,4个人才把他按祝他的表情非常激动,但一句话也没说。”

  最先发现出事的,是住在隔壁的同学周某。当时,周听见隔壁寝室有异常响动,便走到阳台上,正好看见殷将其女友王某的半个身子拖出阳台外,周某问殷:“你想干什么?”殷回答:“她生病了,你不要管。”随即将王某扔出阳台,周伸手去抓,虽然碰到了王某的手却无法抓祝

  周某回忆说,当他冲进殷兆辉的寝室时,殷还问他:“你为什么不抓住她呢?”

  庭审前,殷兆辉曾告诉辩护律师陈天本,事发时,他走进寝室,看见王某正在翻看自己的东西,于是走上前询问,王某坐在椅子上抬头看殷,脖子裸露在外,殷看见后冲动之下将她掐死。殷说,案发前一段时间,他一看见人仰着脖子就想掐。

  对于抛尸行为,殷的解释是,他以为王某只是昏厥过去,因担心她醒过来质问他为什么要掐她,所以将她抛下阳台。

  陈天本认为,殷兆辉当时被抑郁包围,在杀害他人时,并没有特定指向某个对象。他虽然能预见其行为的结果,却无法控制。

  ■链接

  抑郁症的自我诊断

  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屈英说,在出现一些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时,患者应该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轻度抑郁症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心理指导下得到康复,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则需要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而轻度与重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患者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是否受到影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多有自杀倾向。

  在以下症状中,若有5项以上持续两周且几乎每天都存在,即应接受医生的心理指导———

  1.持续失眠,或嗜睡;

  2.情绪低落;

  3.体重或食欲明显改变;

  4.可察觉的焦虑不安或行动迟缓;

  5.过分自责或无价值感;

  6.死亡或自杀念头反复出现;

  7.持续犹豫不决或注意力无法集中;

  8.感觉疲劳或丧失精力;

  9.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减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