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深夜,寻找不回家的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9:16 解放日报

  暑假期间,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浦东社工站推出“深夜劝归”活动,社工们在深夜分几路走进网吧、游戏厅,寻找和帮助那些深夜还未回家的青少年。上周六,记者随十多名社工亲历了一次“深夜劝归”。

  网吧成了“托儿所”

  23时,潍坊路一带的游戏机房里,社工们发现“目标”———一名小男孩正在打游戏。社工们悄悄坐到小男孩身边,边打游戏边和他聊天。小男孩告诉社工,自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因父母忙着做生意,家里空空荡荡,他情愿呆在游戏机房里。听完小男孩的故事,社工们告诉他未成年人不应该进网吧、游戏机房,并劝他赶紧回家。小男孩听后踏上归途。

  24时,浦东灵岩南路、海阳路一网吧,社工们发现一男一女两个小朋友在打魔兽游戏。交谈得知,小男孩今年也读小学三年级,因妈妈晚上爱打麻将,便把他“寄放”在网吧,许诺凌晨1时许来接他回家。

  小女孩是小男孩的同学,也是因为家长贪玩,被“寄放”到网吧。“其实我一点不喜欢打游戏,早就想回家了!”小女孩苦恼地说。

  社工们劝孩子立即和父母打电话。1时许,两名家长终于来网吧接走了孩子。

  【社工感言】孩子缺乏判断能力,过早进网吧易受不良影响,如沉迷网络还易带来心理问题。家长千万不能因繁忙或贪玩而忽略孩子,更不该把网吧当作“托儿所”。

  逃夜的孩子渴望交流

  22时30分,在源深体育中心附近,另一路社工发现四名正在闲逛的少年。社工陈奇春上前搭话,不料遇到“熟人”:其中一人正是他结对帮助的少年。少年告诉他,因和家人没有共同话题,就和朋友一起出来散心。在陈奇春的劝说下,他答应立即回家。

  24时许,在潍坊路附近一家游戏机房,社工们发现三名十六、七岁的男孩正起劲地打游戏。社工们以找人为借口和他们搭话。原来,他们中一个已辍学,经常打架;另两个是职、技校学生,常常逃课。一番交流后,他们向社工吐露心声:老这么在外面玩没劲,可回家又受不了父母的唠叨和打骂。社工们乘机劝说他们和父母改善关系,并劝他们回家。三人不仅答应了,还和社工们交换了联系方式,主动提出今后愿帮助社工一起劝说深夜不归的孩子回家。

  【社工感言】青少年逃夜主要与家庭关系不和睦、迷恋网络、父母对其行为规范疏于管理、学业压力过大等有关。

  许多孩子渴望平等交流,逃夜是为了寻找伙伴。家长平时应注意不要打骂孩子,不要随意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尽量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如发现孩子出现不爱搭理自己、收集家中的钱物、偷偷与同伴联络等现象,要及时与孩子沟通。

  娱乐场所“不设防”

  跟随社工们在夜色中奔波了近6个小时,记者发现,一些娱乐场所几乎对未成年人“不设防”,孩子们可随便出入。

  崂山西路的一家网吧,虽然营业时间写着“8时至24时”,并在门口放着“未成年人不许入内”的牌子,可直至23时30分,里面仍然座无虚席,记者询问能否通宵,服务人员回答“通宵十元”,且不需查验任何证件。

  乳山路上的一家网吧,同样24小时营业。上网前虽然要在计算机中登记身份证号码,但工作人员并不核验。社工们尝试着填虚假信息,结果顺利过关。

  【社工感言】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网吧、娱乐场所的管理有待加强。

  “深夜劝归”活动并不是执法活动,它借鉴香港的“深宵外展”,旨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潜在社会危害。建议借鉴香港等地的经验,为那些暂时不愿回家或无家可归的青少年提供一个较稳定的休息点或暂居点,让社工帮其解开“心结”或与家人沟通后再回家。

  本报记者 周文菁 本报实习生 宋飞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