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读宗璞《东藏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14:31 外滩画报

  蓝天白云之下,战争之外……——读宗璞《东藏记》

  刘志荣/文

  云南的蓝天白云非常有名——有名到在现代文学上也有独特的地位。

  抗战南渡时,沈从文便写了一篇《云南看云》,里面称赞云南的云“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挚厚而单纯”。 时当1940年,恰好有一位姓卢的先生在昆明举办关于“云南的云”的摄影展,沈从文有感于地上的蝇营狗苟,发感慨说: “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 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

  宗璞的《东藏记》一开头,便也写足了云南的蓝天白云。蓝天白云之下大地上的事情,也涌入她的眼帘笔端:“昆明 四季如春,植物茂盛,各种花常年不断。窄窄的街道随着地势高低起伏,两旁人家小院总有一两株花木,不用主人精心照管, 自己活得光彩照人。有些花劲势更足,莫名其妙地伸展上房,在那儿仰望蓝天白云,像是要和它们汇合在一起。”

  《东藏记》的背景是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中国现代历史上,有两个关于大学的神话,一直为知识分子“念兹在兹”: 一个是蔡元培掌校时期“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学,一个是抗战南渡后的西南联合大学。联大当贞元之际,作育英才 ,为中国文化留下一些种子,虽在横逆之中,自有生气勃勃,《东藏记》起笔看天看云、写花写树,一开始便和这股生气沟通 。

  说起西南联大,便想起一件旧事。前两年,有个学生读了鹿桥的《未央歌》,和我发感慨:联大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 弦歌不辍,师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今天大学的硬件环境要胜当时百倍,然而不但求学问道之心远亏昔人,即便师 生之间融融泄泄的关系,也不复可得。我听了,当时默然不能作答,后来告诉她的还是沈从文的那段话。风流云散,固然不可 再得,但若能脚踏实地,自我做起,今之人犹昔之人也。

  看天看云,看山看水,看花看树,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人身上。

  《东藏记》的材料,一些来自宗璞的亲历,一些来自她和亲友的谈话。虽说是“真事隐去”的“假语村言”,了解一 些西南联大轶事的读者,还是可以一眼看出原型的影子,譬如嗜好云烟云腿、学问大、爱骂人的白礼文,一眼便可看出原型正 是刘文典先生;穷治《楚辞》、方正激进的江,一眼便可看出闻一多先生的影子;身患残疾、自学成才的数学家梁明时,原型 无疑是华罗庚先生;而书中作为中国学者代表的孟樾,不是别人,正是宗璞的令尊大人冯友兰先生。

  虽说“索隐”派不能算是文学批评的正宗,但从虚构的小说中看出真人的影子,却也自有另一种乐趣;而犹进一步的 是,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当年这些联大教授的不少轶事,如今在小说的背景中看,却更能体会到如历其境的幽微:例如小说中写 “明仑大学”师生逃警报成了习惯后,一个个训练有素,“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某个小山头的山坡上,很 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孟樾讲《太极图说》,一边是梁明时讲费马定理,两边此起彼和,大家都听得笑了起来,而一会儿, 便见证了两架中国飞机升空迎击敌人的机群。

  以真人实事为材料做小说,无碍于小说的成就;但我们若只从小说中看出真人实事,则无异于买椟还珠。《东藏记》 的独特之处,却在于宗璞以一种明澈的眼光看世界,笔下的人物一个有一个的个性,一个有一个的优点和缺点——但那些缺点 ,除了极个别之处外,都没有郁滞凝固为不可化解的郁结,所以虽然人事纷纷,昔人纵胜于今,却仍是大千世界,林林总总, “无毛双足动物”该有的种类,那时也并不少,但所有这些人事的缺陷、人本身的缺陷和性格的缺点,并没有阻碍这部小说总 体的明朗的基调。

  于是即便是在离乱中,各人仍然顺着彼此的性命之理:年长的经历着自己该有的忧患,年轻的经历着自己成长中该有 的悲哀、苦难和欢乐,即便时代再怎么改变,生命自有自己的节律和从容,鸢飞于天,鱼跃于渊,生命的力量到底并非环境所 可完全限制——纵然当时人并非都能(事实是大多数都不可能)明白这种从容和力量,但宗璞的小说中能感通这种力量,已经 可以让人们体会到虽然经历那么大的劫难,中国文化仍然未亡的力量所在了,何况她分寸又把握得那么好,真是温柔敦厚,哀 而不伤。

  不过虽说明朗,宗璞这部小说却并不轻飘,里面各式各样的人物——尤其是年轻人,生命成长中的丰富的痛苦和快乐 ,那么真切、密实,只有读者自己去阅读才可体会。

  譬如小说中写到“嵋”们两次逃警报,第一次:敌机只是路过,“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 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第二次,她们经历了真正的空袭,“嵋“被人们从土中扒出时:“天还是那样蓝,那朵白云还 在不经意地飘着。外公,警报,飞机,炸弹在她脑中闪过,她随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她们并不在时代和环境之外,但正是在这种包围和限制之中,真正的力量升了起来。

  抗战时期,宗璞随父南渡时,不过十岁左右,八年抗战结束北还,应已是芳菲年华了。我本来疑惑这部小说为什么会 有那样明朗的基调,后来想到,那个时期应是宗璞所经历过的最美好的时期:她是把她从彼时彼地体会到的明朗和个人生命最 美好时期的感受,都倾注于这部小说中,奉献给读者了。

  宗璞曾说:“写战争,不能只着眼战争,还要超越战争。战争使人异化,人应该还原为人。《东藏记》就表达了这个 意思。”

  《6封布拉格地铁的情书》

  米哈·伊维(捷克)著

  林莳慧译

  2000年12月,在布拉格地铁站的广告看板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封情书,有个男子写了这些公开的情书 给他的前任女友罗拉。罗拉21岁,与她母亲和她朋友英格丽老是为男人的问题苦恼,不过三人的烦恼不一样。罗拉苦恼着: 完美的男人在哪里。英格丽的问题是:男人只想跟她上床。罗拉的母亲说:捷克没有好男人,所以她要到美国去找。

  本书是一个节奏明快、对话鲜活的现代捷克爱情小说,在轻盈的爱情故事里反省人生,并反映了捷克社会的变化。

  《锦灰三堆》

  王世襄著

  文博大家王世襄自选集《锦灰三堆》为《锦灰堆》、《锦灰二堆》之续编,收入文章二十七篇,编为音乐、文物、忆 往、序跋四类。除包括有关汉代画像和琴书的两篇长文在内的六篇音乐类文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旧作外,余皆写成于近两年 ,忆及管平湖、张伯驹、郑振铎、张光宇、王季迁等多位文化界故友,涉及绘画、家具、髹漆、竹刻、传统工艺、民间游艺等 多方面研究,还收有个人总结性质的访谈录。书末为新近所作的诗词二十首,对联则有早有晚,由作者手书影印。

  三联书店2005年7月版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美)著

  陈建铭译

  这本书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书中的那些信 件,大都是信手写来,有些有趣的书话?熏可以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广播、 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

  译林出版社 2005年5月版

  《与劳拉·迪亚斯共度的岁月》

  富恩特斯?穴墨?雪著

  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1999年的作品,被看作是总结20世纪墨西哥文学的作品。和《最明净的地区》类似,小说 的主题仍然是墨西哥的历史与现实,通过一个家族6代人的历史展现了一个拉美国家的20世纪历程。

  译林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俄罗斯美术随笔》

  高莽著

  高莽是研究俄罗斯文学艺术的名家,不但翻译了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所作俄罗斯作家画像更是传神。此书从“巡回 画派”的兴衰叙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始末,不是专业的美术史,却更具可读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6月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