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邻居节,永远不嫌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10:57 生活报

  记忆中的闪光点是永远不能暗淡的,人人如此。本报近日倡导建立新型邻里关系的“邻居节”,就是要帮助市民找回那些“记忆中的闪光点”,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情趣。

  像笔者这样的中年人,最容易对此产生共鸣。现在最让笔者梦牵魂绕的,就是小时候居住在大杂院时那一段温馨而和谐的岁月。那时的我最开心的事,就是跟着父亲串东家、走
西家,和邻居们谈这说那。我们家人口少,大我十三岁的哥哥在青岛当海军,孤单的我就特别渴望有朋友在家中陪我玩儿。邻居家孩子多,这家三个,那家五个,有时经过父母允许,我就呆在他们家,攒糖纸、换头绳的疯玩儿。我们院儿有上百户居民,认都认不全,但一家有事,左邻右舍过来帮忙儿的情景见过不少。那时候的人确实穷,但也确实其乐融融。

  几十年过去了,记忆中的大杂院已经被高楼林立的小区取代,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往日那种邻里间的亲情也淡漠了。住小区,邻里们地理上的距离仍然很近,但心理上的距离却太过遥远了。一扇扇紧紧关闭的铁门,一面面纵横交错的铁网,保护了隐私,保障了安全,却也明白无误地昭示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现在很多人心理失调,忧郁,焦虑,甚至因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与生活中类似大杂院那样的“心灵交汇共鸣点”的消失大概不无关系。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融合,乃是天然的特性与需求,哪怕是变相的“离群索居”也会对人产生种种不良影响。经济发展了,城市面貌改观了,市民居住条件改善了,这些当然都是好事,但小区内新邻居们形同陌路的负面效应也不应该忽略。也就是说,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必须重视起来。据笔者所知,发达国家城建一般都包含一个重要的软指标———社区文化,这种软指标的确立,就是为了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架设一座通畅的桥梁,防止出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否则,因人的心理问题而孳生种种社会问题,那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未免过高了。所以说,时下,不只是上岁数的老人,即便是年轻人同样对邻里情十分渴望,应该不仅是“判断”而已了。

  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类似“邻居节”这样的涵养新型社区文化、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与沟通的倡议和举措,应该更多一些了。(生活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