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晋察冀 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09:25 哈尔滨日报

  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毛主席防空洞里批文件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纪念馆在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那里离石家庄只有3个小时的路程。对于我们连日的长途跋涉采访来说,这个目标并不遥远。

  去阜平的路还算好走,从高速公路到山间土道,一路上都十分顺利。到了阜平县里,向几个老乡问了路,纪念馆很快就在眼前出现了。可是,到了纪念馆,我们看到一片工地,原来他们也在为迎接抗战胜利60周年而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

  我们在工地的后面找到了旧馆,高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说,馆里现在正在展出的大多是关于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解放战争时期活动的情况,而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活动大多在正在装修的新馆中。新馆将增加很多文物和资料,但是现在都堆放在仓库里,暂时无法参观、查阅。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就位于纪念馆的后面,那里还保持当年的原貌。1948年春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中央机关由陕北向西柏坡转移,途经城南庄,还在此居住、工作了46天。司令部旧址的门前矗立着聂荣臻元帅的塑像。讲解员说,司令部刚进驻城南庄的时候,大家都散住在乡亲们腾出来的房子里。后来,军区机关在村东盖了5栋简陋的新房,还在院外山脚下挖了个防空洞。聂荣臻等军区领导和作战科就住在这5栋房子组成的小院里。当聂帅得知,中央机关要来城南庄,他安排作战科搬出小院,住到村民家,腾出来的房子安排给中央领导同志住。聂司令员的住房分里外两间,里间休息,外间办公,他就把自己的住房腾出来给毛主席住。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亲身体验了钻防空洞的感受。防空洞长128米,一人多高,近1米宽,里面非常凉爽,不过脚下的路十分崎岖。洞里的一块大石头异常突出,讲解员告诉我们,毛主席曾在那块石头上批改过文件。

  晋察冀根据地———华北延安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根据毛泽东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聂荣臻率领一一五师一部,分兵晋察冀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成为跨晋察冀热辽五省区的大边区。这个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边区,曾被毛泽东誉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模范”,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8年3月,日军集结兵力1万多人,分4路围攻军区和边区政府机关,其中曲阳一路500多人,在10多架飞机配合下,第一次侵入阜平县城。为避敌锋芒,聂荣臻带领军区机关,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同敌人巧妙周旋,由阜平转移到山西五台县,又到河北平山县,最后又迁回阜平城南庄南湾,在运动中指挥着边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1941年开始,日军为了“确保华北”,对晋察冀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封锁、蚕食,根据地面临着抗战以来最困难的局面。1942年9月,聂荣臻主持召开了晋察冀党政军干部会议,提出了“到敌后之敌后去”的战略口号,将主力和地方部队组成大量的游击队、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活动,拔除敌伪据点,建立小块游击根据地。同时,“敌后活动和正面斗争相配合,平地与山地斗争相配合,地方军和正规军相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到1943年初,基本上扭转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阻止了敌人的蚕食进攻。阜平作为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是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全县9万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阜平人民作出了重大牺牲,被誉为“华北的延安”。

  他见证了历史,也编写了历史,他的经历与积累就是关于晋察冀根据地的一本历史书———

  七岁加入儿童团

  站岗放哨查路条

  纪念馆高馆长说,很多当年的见证者都不在了,不过阜平县党史办主任张士双老人曾对那段历史做过深入的研究,目前老人在阜平县城生活,身体健康,我们可以去找张老详谈。

  “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张老就概括出了他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历史上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要采访他的原因。

  张老名叫张士双,今年68周岁,是原阜平县政协副主席。说他“承上”,是因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1937年落户他的家乡———河北省阜平县时,他刚好出生,虽然到抗战胜利时他才8岁,但也算见证过那一段历史。说他“启下”,是因为他一手组建起了阜平县党史办,搜集了很多晋察冀军区的材料,把那段历史详尽地留存了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根据地何以选址阜平

  谈到家乡阜平县,张老的骄傲与自豪溢于言表。他说,阜平是一块值得骄傲的土地,县城虽不大,只有20多万人,但却是模范抗日根据地的首府。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所以选址阜平,与阜平建党历史早有直接的关系。张老说,阜平虽然地处深山,但早在1925年便已有了党员,1927年已建立起党小组和党支部。1934年,阜平的党组织遭到敌人破坏,但此时已有特别支部,代行政府职能。1931年,这里又在全国较早地建立过县级苏维埃政权,虽然仅仅半个月就夭折了,但革命的火种已在这里生根发芽。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由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11月18日,军区领导机关从五台的金钢库移到阜平县城。从此,四面八方的革命干部、抗日志士不断地聚集在这里。1938年1月11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城隆重召开,全国第一个抗日民主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由此诞生,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得到确立,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减租减息让边区农民“富了起来”

  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而张士双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首先,边区政府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压迫,“二五减租”让农民“富了起来”。同时,“耕者有其田”充分调动起了农民的积极性,让老百姓更加相信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还大力开展教育,成立小学,编印课本,让以往念不起书的农民孩子走进了课堂,张士双也因此念上了书。

  边区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也拥护边区政府。1939年,阜平发生重大水灾,全县冲毁耕地230余顷,洪水冲走溺死一千多人,房屋财产损失无法计数。边区领导机关和军队帮助老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带头节约粮食,军民一起展开了全面的修滩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都自发地带着红枣去河滩慰问战士。

  由于边区政府注意团结中下层小地主,很多地主也投身于革命。开明地主李胜兰将自己家800斤铜钱化成铜,为八路军制造子弹,支援抗战。开明地主耿奎带领群众到敌占区给八路军背粮食,并把自家的粮食全部捐献了出来,最后由于汉奸出卖而牺牲。

  儿童团手持红缨枪拦住吕正操

  抗战期间,阜平县全民皆兵,人们形容1941年的阜平县“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村民都是战士”。1944年,7岁的张士双也加入了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参加演出,慰问抗战烈军属。

  儿童团员年龄虽小,但作用可不小。张老给我们讲了一个儿童团的故事:有一次,吕正操骑着他的大红马来到阜平,在百米外就看到有3个儿童团员在站岗。他想考验一个这3个小孩。于是,他在很远的地方就下马,向孩子们走过去。走到离孩子们不到10米远的距离时,3个孩子围了上来,用红缨枪对着他,让他出示路条。吕正操假装说:“聂司令员找我来开会,出门时走得急,忘带路条了。”孩子们说:“我们只认路条,不认人,没有路条绝不能放你过去。”任吕正操怎么解释,孩子们都不放他进城,最后,吕正操掏出了路条,笑着赞扬孩子们负责。他还掏出几块钱要奖励孩子们,但孩子们说什么也不要,他们说:“八路军的钱,我们不能要!”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张士双老人收集的资料里,记载了去年他和同事们对晋察冀革命遗址的普查成果,在那里居住的村民们讲述了许多故事

  肖克担架上指挥打仗

  在炭灰铺村有一位侯金兰老人,她的爷爷曾掩护过肖克司令员的夫人。“听爷爷说过,1943年日本鬼子大扫荡时,他掩护过军区司令员肖克的夫人,爷爷把肖克的夫人背到山里的大石堂里,又怕敌人发现,在石堂的口上用石头垒住,给她送饭时就把石头拿开,肖克的夫人在石堂里大概住了7天。”侯金兰老人说,那些年,10岁的孩子就能办大事。侯金兰13岁的时候曾给八路军送过信,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经历。一次,她和姐姐给教庆村送信,去的时候很顺利,回来的时候却碰见了一只黄狼,她们拼命跑,最后滚到大沟里才摆脱了黄狼,可是两姐妹却摔伤了。

  肖克生病让人抬着指挥打仗

  在大铁工村,曾江明老人兴致勃勃地讲了一段他们当年救伤员的故事。1943年秋后,日本鬼子知道边区部队机关住在神仙山里,他们动用了大批军队来围剿八路军。那场战斗十分激烈,尽管打退了敌人,但是八路军的损失也很大。因此,神仙山的家家户户都负责救护伤员。老百姓把好吃的先给八路军吃,把舒服的炕让给八路军住,给他们清洗伤口、喂饭、洗衣服、换药,就像对待自己亲儿子一样。

  曾江明老人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背送司令员肖克的情景。当敌人围剿时,正好赶上肖司令生病,肖司令病得既不能走路,又不能骑马,还得指挥战斗,这可愁坏了部队的首长。最后,上级领导决定找人一路抬着肖司令。于是,在炭灰铺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选了8个身强力壮的年轻小伙子负责肖司令的安全。8个小伙子很负责任,遇上好走的路就抬着他,赶上羊肠小道就一个人背着他。一路上最惊险的是过阎王鼻子那段路,虽然后面有3个排的兵力做掩护,但是那里只能容一个人通过,旁边是悬崖,人多了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大家在后面干着急也使不上劲。不过,好在有惊无险,肖司令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8000多名战士被困常家渠

  资料上记载了聂荣臻回忆录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到了阜平,一定要去常家渠看一看乡亲们。”常家渠是深山中的村庄,聂荣臻和8000多名战士曾经在那里待了整整7天。1941年9月2日,聂荣臻的部队隐敝在常家渠。当年常家渠只有11户人家,63口人,每家的粮食仅够自己吃的。

  那天,聂帅带着8000多名战士来到这里,没东西吃,没地方住,战士们都是住在山沟里、岔道上。常家渠的百姓不忍心看战士们受苦,主动把房子腾出来,给八路军居住、工作。那时,鬼子封山,每天在常家渠外搜索。白天,部队不敢行动,怕日本鬼子发现目标;到了晚上才出来找吃的,老百姓把自己家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给战士们吃,宁可自己挨饿也不让战士们受委屈,把家里的猪、牛、羊都杀了,但是那些东西怎么够8000多名战士吃啊!粮食没了,战士们开始吃树皮、树叶、树根,只要能吃的东西全吃了。

  常家渠的生活太艰苦了,聂帅曾带部队两次突围,但是都没成功。直到第7天,日本鬼子撤走了,部队才离开常家渠。

  抗日女英雄刘耀梅

  在纪念馆的一本图册上,我们看到了一张惨不忍睹的黑白照片:一个全身裸露的女孩,肢体残缺地躺在草地上。旁边的注释写着:1943年秋季反“扫荡”中,惨遭日军奸污又被碎尸的阜平县罗峪村年仅22岁的妇救会主任刘耀梅。

  通过张士双老人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这位女英雄英勇不屈的感人事迹。刘耀梅是阜平县人,她对日本鬼子深恶痛绝,动员身边的群众齐心抗日。组织上见她思想成熟,让她当了妇救会的助手。几个月后,她又当上了妇救会主任,负责组织妇女们为八路军筹备粮食、站岗放哨、护送情报等工作。

  1943年,日寇荒井部队血洗阜平县平阳乡,刘耀梅刚好在那里宣传区武工队的决议,敌人察觉到了这个重要人物的存在,几天后刘耀梅不幸被捕了。敌人为了从刘耀梅口中得到八路军的情报,软硬兼施,刘耀梅宁死不屈。最后,敌人竟将她奸污。刘耀梅仍然顽强不屈,疯狂的敌人对这位年轻的女英雄恨之入骨,竟然将她扒光衣服,绑在树上,用刀子一块一块地割她的肉,刘耀梅一次次昏死,一次次醒来,醒来就痛斥敌人。残忍的敌人把割的肉剁碎,做成包子、饺子给老百姓吃。当老百姓知道那是女英雄刘耀梅的肉时,都含着眼泪不肯下咽。于是,敌人用机枪扫射,打死打伤1000多名老百姓。

  敌人对刘耀梅折磨了整整三天,刘耀梅誓死不投降。最后,无计可施的敌人将女英雄杀害,并将头颅砍下,扔进了枯井里。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