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合作市贫寒学子路灯底下读书到半夜(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13:23 新京报 | |||||||||
加华才老在帮母亲搅拌猪饲料。家里养的猪是全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一名志愿者(右一)在合作市向当地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娄海龙拿着本次关爱贫困高考生行动的材料。 本报甘肃电 “去年我们给每名贫困中学生每天补助一元钱,我们的初中入学率就从91.4%提高到了95.6%.”昨天下午,甘肃合作市教育局副局长张以高这样告诉贫困高考生寻访小分队的志愿者。 在校学生三成是贫困生
张以高所说的“一元钱”,是指当地于去年开始实施的“两免一补”。 合作,藏文名叫“黑错”,意为黑色的沼泽。该市为国家扶持贫困市,全市人口7.6万,三成是贫困人口;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1.1万,三成是贫困生。 合作藏族中学的宋文瑜副校长,为大家介绍了该校独特的放假制度:每个月连放7天假,其余时间连续上课。 “这是为了一些住在牧区的学生。他们回一趟家,骑马或乘车要好几天。学生一个月回一次家,带回来一个月的菜和青稞面。”宋文瑜说,学校有食堂,但设有最高消费标准每天4元钱,这是为了让全校的贫困生不要超支。 学校杜绝奢侈品 合作藏族中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贡布说,在学校有“三不准”:不准带手机进入学校;不准戴首饰,包括民族装饰;不准奇装异服,在学校只允许穿校服或藏袍。“在学校范围内,我们要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对此规定,贡布如此解释。 宋文瑜说,学校有20台电脑,供1200余名学生使用,而那些电脑,其实都是一些早就不使用的淘汰产品。 “北大附中给我们搞了一个网站,因为没有技术人员,无法运行。”宋文瑜说,学校缺资金,也缺人。 贫困生帮特困生 合作藏族中学高三班主任陆建红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位学生因父母离婚,面临辍学,全班同学都为他捐了款,其中大部分学生是贫困生,“贫困生帮特困生在我们这里似乎是一种习惯。”陆老师说。 另据了解,暑假期间,许多的贫困生会频繁出现在学校周边的各建筑工地,他们打小工每天的报筹约为10元。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坚持着他们的学业。 甘肃之寻访故事 贫寒学子路灯底下读书不觉苦 三个姐姐为供弟弟读书远嫁他乡,藏族男孩今圆大学梦 本报甘肃电 藏族男孩加华才老位于甘肃省合作市南郊人民东街的家,隐藏在一片藏族村落中。这是一座典型的藏式民居,底层是存放杂物和圈养牲口的地方,却见不到牲口,二层阁楼住人。昨天下午,这里成为甘肃合作小分队寻访的首站。 两代人的读书梦 在倾听志愿者询问的时候,加华才老总是很沉默,他很专注地听着,然后做出“是”、“不是”等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答复。加华才老今年高考考了534.5分,这一分数高于他所报考的西南民族大学藏语系往年录取分数线。 加华才老的父亲代代(音),今年60岁,是一个具有典型高原特色的藏族汉子,“我叫赵志刚!”老人颇为自豪地向志愿者介绍自己的汉文名字,他说这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一位姓赵的汉族老师给他起的。后来,因为贫穷,代代只上了三年学就辍学了。 因为听不懂汉语,加华才老的母亲拉姆措,一位脸上一直挂着温和微笑的藏族老妈妈,只能好奇地看着这些北京来的志愿者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聊着。 三个姐姐的牺牲 为了供这个家中惟一的男孩读书,加华才老全家每一名成员都作出了牺牲:父母在病重时从不去医院就医,三个姐姐小学没毕业就缀学在家,最后分别远嫁异乡,为的只是省下嫁妆并换取一点彩礼,以减轻家里供弟弟读书的负担。 但加华才老否认自己因此而有压力:“我要是因贫困而自卑,那我肯定学不下去。” 路灯底下读书到半夜 加华才老知道家里的难处,也有意识地为家里节省开支。为了省电,他每天晚上都要去村外的公路边的路灯下看书,直到深夜1点,加华才老觉得学习并不苦。 “听老师说过助学贷款,但都不清楚是咋回事。”在听过志愿者黎文刚和谢湘艳的详尽解释后,加华才老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微笑:“我看到了希望。” 河北之寻访故事 贫困生几度拒绝志愿者捐助 称志愿者上学也要花钱,河北献县小分队寻访结束,本报记者继续在当地探访 本报河北电 昨天上午,河北献县小分队寻访了两名贫困生后,因为志愿者倪清需要返回英国,结束了寻访历程。在残疾贫困生娄海龙家里,倪清要把自己省下的500元钱捐给娄海龙,可娄海龙听说倪清还在上学后,几度拒绝。 上午8时,志愿者所乘汽车行驶至娄海龙所在的大郭庄村时,街上的几名村民好奇地围了上来。 在村里做了28年村干部的张福生说,娄海龙是村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生。 娄海龙的家是两间南屋,娄海龙3岁时,爸爸死于一次意外事故,妈妈改嫁后,娄海龙便跟奶奶一起过,家中靠务农的叔叔支撑。今年高考中,娄海龙考了571分,被合肥工业大学录取。看着从外面来的志愿者,驼背的82岁的奶奶一个劲地说,“娃有出息,大学生!” 填完调查表,倪清拿出从零花钱中省出的500元钱,要送给娄海龙。当娄海龙得知倪清在英国读书时,把钱推了回来,“你还在读书,需要钱的”。两人僵持不下,最后看着倪清真诚的目光,娄海龙终于接过了钱。临上车前,倪清把自己的志愿者帽子送给了娄海龙,车走了好远,娄海龙还在挥舞这白色的小帽。紧接着,志愿者走访了贫困生唐汝帅。 由于倪清要返回英国,河北献县志愿者小分队的寻访贫困高考生工作结束。本报两记者将留在献县,继续展开贫困生的探访和调查。 河南之寻访日记 她的神情让我想起母亲 7月22日 星期五 郭富军是我们计划之外的寻访对象,来自当地的向导总在念叨,“这孩子可怜!”于是,我们绕道来到郭家。 郭家的土坯房就在他叔叔漂亮的砖瓦房一旁,墙上布满裂纹,侧墙已开始倾斜。屋里除了一个长桌柜,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当。 郭的母亲听力非常差,言语表达不清,被村里人当作哑巴。看到我们到来,她急忙把屋里成堆的垃圾清扫了起来。已经将近下午3点,她正在给从矿井赶回来的丈夫做午饭。 郭的父亲非常瘦小,比儿子还要单薄,在一个矿井打工,扛上扛下都是上百斤的矿石,每天干10小时能挣十几块钱。 郭的姐姐,一位21岁的漂亮女孩,拿着我们发的调查问卷,看着看着却抽噎起来。她14岁就辍学在家,如今给人当保姆。 她小声地说,为了弟弟的大学梦,她所作的一切都值得。 在我们做采访的时候,郭的母亲一直站在旁边,愣愣地望着大家。她的神情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当母亲从家乡来到我所在的大城市,站在北京街头,就是这种陌生、局促、自卑甚至带一点呆滞的表情。我一连按了几次快门,这正是我一直想记录的母亲的表情。 河南卢氏志愿者小分队 -捐赠小贴士 银行汇款 户名:中国扶贫基金会 账号:0380410810002 银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关村支行 邮局汇款 单位: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西里36号南楼4层 邮编:100086 捐赠热线 电话:010-62639775 62639776 传真:010-82628042 网址:www.cfpa. org.cn:8000/web/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张剑锋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太凌 刘英才 朱艳莹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倪华初 张涛 杨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