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江阴乡村一道亮丽风景—— 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1:21 江南晚报

  在人们记忆中渐行渐远的老行当,在江阴乡村却从未远去,“磨剪刀、削菜刀……”经常在江阴长泾、祝塘等地的村间乡道回响,老行当,不仅给乡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磨剪刀:

  竖起洋房小楼来

  在江阴长泾宽敞的村道边有一栋刚建好不久的新洋房,主人是长年累月以磨剪刀为生的吕增和。

  79岁的吕老汉看起来相当年轻,和平村是他祖辈生活的地方,数十年前,他在农忙的间隙学会了磨剪刀、补雨靴、修塑料盆等手艺,平时就走家挨户地吆喝自己的“绝活”,渐渐地吕增和的手艺被四乡八邻认可,哪家剪刀、菜刀等钝了,就会找到吕老汉,他用自己的磨刀石三下五去二就磨出一把亮光光的锋利的“新刀”。吕老汉的小名叫阿增,村里老少几乎都叫他这个小名,他觉得很开心,每次一边磨刀一边说书,说三国说水浒,还有现代版的爱情故事,面对孩童,他会用自编的故事教育他们读书须用功,对于家庭闹纠纷者他会“曲线救国”,用磨刀术来开导。记者再次到他家采访时,吕老汉正巧出门了,他的老伴葛全妹说,这天是被祝塘一家纺织厂请去磨刀了。因为他的手工技术超过了机械磨刀,周围不少企业都要预约吕老汉。据了解,一把刀经吕老汉的手,总会重放“光彩”,而收费也不菲,20元到40元不等,不然,洋楼怎么“站立”起来呀?

  面塑:

  古今人物栩栩如生

  在江阴利港农村的小村庄,一间宽敞的楼房内,刘道元带着儿子正为乡亲庆贺寿辰在塑造形象。年已七旬的刘道元已是面塑的第四代传人,在江阴城西上百平方公里范围内闻名。刘道元说,村民的上梁、大寿、乔迁、开业、生子等喜事都要请他提供面塑,从七岁就开始学习这一祖传艺术的他,擅长塑造三国人物、古代的戏人以及八仙等。他为了使所塑造的人物造型更生动,专程到上海等地拜师。

  面塑是将米粉、山芋粉、面粉,搅拌发酵4个小时后再蒸煮使用。有一个几代人都没有解决的难题,近日在刘道元的手上解决了,他尝试在面塑的材料中添加天然蜂蜜,面塑不仅不会变形,而且保留的时间长。他所在东孝庄村民家家户户都有刘道元的面塑,连毗邻的常州、长江对岸的靖江、泰州等地的居民也慕名请他制作。

  编制藤椅:

  编织美好生活

  在江阴长泾和平村水渠里自然村,跨过一条小河,就是程金歧家。已是黄昏,他与老伴还在门对面的小屋劈竹整条编织藤椅。这是一门在江阴城乡几乎绝迹的活计,而年已七旬的老程虽然半路出家,但靠这门手艺养活了全家人,盖起了农村里算体面的房子。他说,做这一传统的行当,关键是要能够吃苦耐劳,就说劈竹篾,粗细、长短、厚薄、均匀与否就在这一刀,劈不好就是浪费资源。他与老伴两人自己进竹子,自己设计款式,自己制作成品,以定单为准,一般一天可制作2张左右的藤椅。

  刻纸:

  为新人祝福添彩

  在江阴农村钱巷上村,找到刻纸传人钱仁祖是一件难事,因为他到老年协会去活动了,两个小时后,老人回家了。他得知来意,立即拿出自己的作品,足有百余幅,有喜字、人物、收获、庆贺、祝寿等,他每次刻纸,先画样,铸成图案,再雕刻,一般一幅画的雕刻要花一周左右,精雕细刻,他擅长非对称图案,一组一组的。这位小学退休教师说,他所有的作品全是免费奉送给大家的,主要是新婚者来索要的。

  补锅:

  敲敲打打财源滚滚

  在泾河桥堍,有一名白铁匠张亚平,40多岁的他手艺被左右的村民认可。在他店堂里悬挂着数十只铝锅,全是老张给换底后摆放在那里等待客人来取的。记者到现场,他正在给一名女子送来的脱底和断柄的一只水壶进行修补,其实,买一只新水壶也要不了多少钱,但农村人爱惜自己的每一件家什,舍不得丢弃,于是,补锅这一行当就传到了张亚平的手上。他最多的一个月为居民修补了四五百只生活用锅。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