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英国人花费50万元重走红军长征路(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7:18 时代人物周报 | |||||||||
国际人?边缘人? 整整384天,自费50万元,徒步2294公里。李爱德和马普安的新长征,似乎不能用“商业秀”来简单总结。 两个英国年轻人,从小接受的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极不中立的宣传教育,是什么使
马普安1966年出生于南非开普顿,父亲是一位海军军官,母亲是爱尔兰人,他在英国普利茅斯军港长大。李爱德1968年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5岁时随家人迁至英国曼彻斯特,父亲在当地一所大学任教。“我说我是英国人,但我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英国人不承认我是英国人,我去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也不承认我是澳大利亚人。我是哪里人,我也不太知道,我已经不关心这个问题。”爱德有点无奈地说。关于自己,他不愿意用“边缘人”来形容,更喜欢“国际人”这个称呼。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出生的年代。60年代,在欧洲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被称做“反叛的十年”。尤其是1968年,是这一称呼的最集中体现。该年2月份起,法国学生运动不断发生,最后得到工人阶级的支持,酿成著名的“五月风暴”。 这场由学生领导的反政府运动在一年的时间里席卷全球:学生们把英国和联邦德国的大学搞成了公社、令意大利和比利时的首相倒台、逼南斯拉夫的领导人约瑟普·铁托作出让步、迫使夏尔·戴高乐总统的第五共和国屈服。8月,美国示威者突袭了民主党在芝加哥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他们抨击越战、种族主义以及一次总统提名副总统的政治程序。 学生青年强烈要求享有参与和发表政治言论的权利,他们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而且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民族前途也深度关心,把“自由”视为座右铭,拒绝羞答答而又无效的改良主义。他们甚至宣称:“我们准备推翻现在的制度。” 也正是在这一年,拉丁美洲著名革命家、“游击中心”理论倡导者切·格瓦拉成为世界范围的精神偶像。这位阿根廷裔古巴马克思主义革命领导人,以毛泽东著作为师,曾是卡斯特罗的战斗伙伴,被西方媒体称为“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1967年底,格瓦拉受伤被俘,遭美国支持的玻利维亚军人政权枪决,1968年消息传播开来,他比生前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在许多国家的群众集会上,经常可看到他的画像和毛泽东像并列。那幅穿作战服留胡子的照片,成了为摆脱苦难而奋斗的许多人的精神偶像。 李爱德与马普安正是在这样的年代成长和受教育。那时流行的是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和切·格瓦拉这样的偶像。“在英国,毛泽东思想也有魅力。70年代比较时髦,有很多人知道毛泽东。”马普安说。 这种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社会政治信任度低,政治信仰比他们的先辈更模糊不清,成为了“政治边际人”,或者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中间体”。他们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一边,也不会轻易判断和否定。 在李爱德和马普安眼里,历史不可能像看书,都是黑白色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真实的情况会这么简单吗?不可能。”马普安说。 | |||||||||